正文 第2章(1 / 3)

瓷器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麵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曆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麵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製瓷技術,標誌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麵,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淨;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製的瓷器胎薄,下巧細致,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製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麵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均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上彩三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溫度1100~1340);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再燒(1100~1340度}為釉中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600~800度)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致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誌著中國製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製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琅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於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鬥豔,故名“鬥彩”。

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景德鎮

景德鎮,位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昌江河畔,地處贛、浙、皖三省交界,是中國首批24座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產陶瓷而著稱的古老城市。景德鎮自五代時期開始生產瓷器,至今已經走過了千年的發展曆程。

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這裏千年窯火不斷,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景德鎮手工製瓷工藝的所在區域主要是景德鎮市城鄉各地。

“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千餘年來,景德鎮製製業集曆代名窯之大成,彙各地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手工製瓷工藝生產體係,創造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段曆史。其成就之高、影響之大、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是任何時代,任何其他窯場都難以企及的。

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瓷質“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薄胎瓷人稱神奇珍品,雕塑瓷為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景德鎮陶瓷藝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考古發掘表明,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產瓷器,宋、元兩代迅速發展,至明、清時在珠山設禦廠,成為全國的製瓷中心。

景德鎮瓷雕製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個前,遠在隋代就有“獅”、“象”、大獸的製作。當代的景德鎮,瓷雕工藝精湛,工藝種類齊全,有園雕、捏雕、鏤雕、浮雕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青花鬥彩、新花粉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豔奪目。

景德鎮瓷業習俗是景德鎮製瓷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德鎮在宋代出現“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景觀,瓷業習俗已具雛形。

元代景德鎮窯在宋代青白釉生產的基礎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成就是創燒了成熟青花、釉裏紅及各種單色釉品種。青花瑞獸紋盤便是其中上乘之作,其形大而規整,內底主是題紋樣繪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紋。這種將傳說中的瑞獸與寓意興旺發達的竹石瓜果組合在一起的圖案,主要流行於製作精細的大盤上。紋樣線條流暢,通體細色肥腴,青花鮮麗濃重。

洪武年間是明代釉裏紅燒製最興盛時期,不僅數量多,而且多為大型器皿。永樂白瓷頗負盛名,世稱“甜白”。據文獻記載永樂皇帝對潔素瑩然的白瓷甚為喜愛,這應是永樂白瓷風行的主要原因。白釉暗花執壺和暗花雙耳扁壺,以其變化多姿的造型、纖細古樸的手法、晶瑩白潤的釉色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鎮工匠高超的製瓷技藝。宣德年間是明代青花燒造的黃金時期。青花龍紋扁壺群冠眾器之首,其形成高大俊美,胎細釉潤,紋樣用進口的蘇麻離青繪畫而成,色澤鮮麗濃重,傳世實物屈指可數。藍地白花折枝花果紋盤明代景德鎮禦器廠的傳統產品,在各朝製品中尤以宣德器為精美。

鬥彩創燒於成化期,這種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紋樣的輪廓線,釉上用紅、黃、綠、紫等色填彩的瓷器名聞遐邇,傳世器多由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私人能珍藏到成化鬥彩器的實屬鳳毛麟角。

明代晚期是青花五彩燒製空前絕後的時代,其中尤以嘉靖萬曆的數量為多,但形製高大、技藝高超、蓋與器身均保存完好的器皿則並不多見。

清代,中國瓷器的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特別是雍正產品,以其胎細釉潤,紋樣典雅精美而獨樹一幟。粉彩鵪鶉圖瓶便是其中的一件絕世佳品,這種在彩料中采用金紅著色,並運用玻璃白打底渲染的新工藝,不僅能將圖案的陰陽麵生動逼真地表現出來,而且比傳統的五彩色澤更柔和淡雅,特別是配上細白的胎壁後,更加精美,讓人有愛不釋手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