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一、雕刻藝術

浮雕

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並隻供一麵或兩麵觀看。浮雕一般是附屬在另一平麵上的,因此在建築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經常可以看到。由於其壓縮的特性,所占空間較小,所以適用於多種環境的裝飾。近年來,它在城市美化環境中占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內容、形式和材質上與圓雕一樣豐富多彩。浮雕的材料有石頭、木頭、象牙和金屬等。

浮雕藝術在世界上到處都有,從古埃及到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神廟和墓碑的雕塑,在中國的廟宇、洞窟和君王的陵墓也有許多浮雕藝術,著名的比如有昭陵六駿。埃及的“負”浮雕,浮雕的形象是沉入材料的平麵裏去的,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

浮雕,是在平麵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種雕塑,是一種介於圓雕和繪畫之間的藝術表現形式。

浮雕的空間構造可以是三維的立體形態,也可以兼備某種平麵形態;既可以依附於某種載體,又可相對獨立地存在。壓縮空間的不同程度,形成浮雕的二種基本形態——高浮雕和低浮雕。

高浮雕由於起位較高、較厚,形體壓縮程度較小,因此其空間構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於圓雕,甚至部分局部處理完全采用圓雕的處理方式。高浮雕往往利用三維形體的空間起伏或誇張處理,形成濃縮的空間深度感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使浮雕藝術對於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種特別的表現力和魅力。法國巴黎戴高樂廣場凱旋門上的著名建築浮雕《1792年的出發》,是高浮雕的傑作。藝術家將圓雕與浮雕的處理手法加以成功的結合,充分地表現出人物相互疊錯、起伏變化的複雜層次關係,給人以強烈的、撲麵而來的視覺衝擊感。

淺浮雕起位較低,形體壓縮較大,平麵感較強,更大程度地接近於繪畫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實體性空間來營造空間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繪畫的描繪手法或透視、錯覺等處理方式來造成較抽象的壓縮空間,這有利於加強浮雕適合於載體的依附性。美索不達米亞的古亞述人,大概是最善長於用此手段進行藝術表現的藝術家。在一係列的“亞述人狩獵圖”中,他們很好地運用淺浮雕手法,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地表現出充滿生氣的藝術形象,並以複雜的動勢貼切地展現出人物和動物的內在情感。

浮雕空間壓縮程度的選擇,通常要考慮表現對象的功能、主題、環境位置和光線等因素,其中環境與光線因素起著決定性作用。優秀的雕塑家總能很好地處理這些關係,從而使作品達到良好的視覺效果。在充分表達審美思想情感的基本創作原則之下,浮雕的不同形態各有藝術品格上的側重或表現的適應性。一般地說,高浮雕較大的空間深度和較強的可塑性,賦予其情感表達形式以莊重、沉穩、嚴肅、渾厚的效果和恢弘的氣勢;淺浮雕則以行雲流水般湧動的繪畫性線條和多視點切入的平麵性構圖,傳遞著輕音樂般的平和情調和抒情詩般的浪漫柔情。

雕塑藝術的發展使圓雕日益強化了它的相對獨立性,相比之下,浮雕雖然更多地受製於一種依存關係,即對“平麵”或“牆麵”的依賴,但其獨特的表現特質和豐富的雕塑性造型手段仍是其它藝術形式無法替代的。而且,其審美特性在現代藝術革命的促進下,也日益強化了它的相對獨立性。對固定“牆麵”的依賴性和適應性,在現代浮雕上已不再象古典浮雕那樣顯得那麼地強烈、拘謹和不可動搖。對現代浮雕而言,作為載體或環境的“牆麵”是自由的、可選擇的,它因此具有自由發展的廣闊空間。

石雕

中國石雕藝術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的石雕藝術日趨成熟,出現許多傑出的石雕藝術品。195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陽殷墟,發掘出商朝的虎紋石磬,刻石磬上虎造型優美,刀法純熟洗練,線條流暢自然。秦漢至唐代是石雕藝術的高峰階段,從秦漢的純樸粗獷到精致完美的唐代石雕藝術,誕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頂禮膜拜的石雕精品。雄壯威武的秦陵兵馬桶、精致完美的菩薩立像、高大雄健的昭陵六駿、出神入化的趙州橋浮雕雙龍獻珠——均聞名世界,被譽為人類曆史寶庫中的明珠。

今天,在珠江口的香港、澳門、珠海發現多處岩刻,以複雜的抽象圖案為主,采用鑿刻的技法,尤以珠海南水鎮高欄島岩刻為巨,最大的一幅高3米、長5米,明文鑿刻,線條清晰,從複雜的線條中還可辨認出人物和船刻。

據研究,該處岩刻年代約為公元前1000年,是青銅時代的作品。南越王宮署遺址發現有多根四方基座八角棱柱形石欄杆,是中國建築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石欄杆構件。南越國禦苑遺址,以石板作冰裂紋精工鋪砌的石池、婉蜒曲折的石渠、巨大石板架設的石室以及多種石構件,為中國秦漢遺址所首見。

南越王趙昧墓,是迄今所知嶺南規模最大的石室墓,墓室巨石重達2.6噸。墓中出土的244件(套)的玉器,其中包括71件玉壁以及兩件青玉圓雕舞女、1件浮雕卷雲紋的青白玉雕角杯,還有絲鏤玉衣、龍虎並體玉帶鉤,龍鳳紋重環玉佩、獸首銜壁,均可謂精美絕倫的珍品,反映了當時加工玉石的高超工藝水平,可見南越國已掌握了開料、造型、鑽孔、琢製、拋光、改製等手法以及鑲嵌工藝。在南越王墓中,還發現滑石烤爐、耳杯、豬、枕以及石硯、研石。礪石及磨製精細的石斧等。說明石雕也是被重視的工藝。

溫嶺是我國四大石雕之鄉之一,石雕的文化和曆史源遠流長。最早起步於宋代,至明代嘉靖年間,石雕工藝已盛極一時。台州民間曾流傳“黃岩蜜橘雁蕩鬆,太平石工天台鍾”的民謠。目前,溫嶺市有40餘家石雕企業,從業的石雕藝人近2000人,其中高龍石雕藝人占80%。石雕行業的興起,已成為溫嶺市經濟發展又一個新的增長點。

為了共同創建石雕市場,保持行業的長盛不衰,溫嶺市高龍鄉政府在浦三村專門劃出30畝土地,集中全鄉30餘家石雕企業建立高龍石雕園區。政府負責通水、電、路等園區配套設施,製訂出優惠政策,實行稅收、用電等方麵的傾斜,從而使石雕產業成為該鄉的支柱產業,占工業產值的一半多。麵對即將到來的新世紀,溫嶺人不斷提高石雕工藝的科技含量,引進和應用先進的技術改造傳統的石雕工藝,開始采用電腦刻字設計和人工雕刻相結合的新方法,生產一些品位高、深受人們喜愛的石雕工藝品。

木雕

木雕是以雕刻材料分類的民間美術品種。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采用自然形態的樹根雕刻藝術品則為“樹根雕刻”。

木雕有圓雕、浮雕、鏤雕或幾種技法並用。有的還塗色施彩用以保護木質和美化。戰國和漢代即有大量木雕俑和動物雕刻,唐宋時有人物、仙佛、鳥獸等木雕。明清時代小型木雕擺件、建築木雕裝飾和木雕日用器物大為發展。並形成地方特色,如東陽木雕、廣東金漆木雕,福建龍眼木雕等。建築裝飾木雕,出現不少以民間傳說、戲曲、曆史故事為題材的作品;玩賞性木雕則注重發揮木質本身的美感,相形度勢,因材得意,成為人們喜愛的藝術品。

木雕的創作方法有三種:

第一種方法是麵對一塊比較普通,沒有什麼特殊形狀的圓木、方木或是有規格的板材時(即經過人為的去綹去髒,將木料加工成有規則的料形,如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等),我們可以比較自由的去選擇雕刻的內容與主題,然後再用大量的切削雕鑿去實現最終的藝術效果。這種方法看似簡單,但也是受到一定的約束,由於木材的結構是由纖維組成,它的易斷易裂要求我們在創作構圖上強調整體性、牢固性。一般來講,藝術木雕不講究拚接,否則就失去了木雕的特征。要在一段原木上做文章,就得避免張牙舞爪的動勢,就要舍棄支離破碎的細節。為了突出木材的肌理,表現美麗的木紋,造型體積就不易太小太多,要作大塊大麵狀,追求渾然一體的效果。

第二種方法是隨形就像,既“順其自然”地依據材料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狀或紋理方向,憑感覺和想象賦予這塊材料以特定的形象,巧加雕鑿後便使其形象釋放出來。所謂七分天成,三分雕刻。這種方法也叫“巧雕”,其構思過程比實際雕刻的時間應更多,而其中的樂趣亦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