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曰:踐墨隨敵,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孫子·九地篇》
這裏的“踐墨”,並不是“墨守成規”的“墨”,而是市場需求的“墨”。因為市場需求是變化的,競爭對手的經營戰略和綜合實力也是變化的,身處其中,不可能完全“以不變應萬變”,也不是機械地敵人怎麼變,你也跟著怎麼變,而應在綜合考慮基礎上,靈機應變,避實擊虛,因敵製勝。
商場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許多情況是難以預料的,料敵如神的幾率並不如小說中所描述的那麼大。所以製定計劃要留有後路,要有所預見,多搞幾套方案;計劃實施時,就要緊緊依靠變化了的情況隨時加以修正,這樣才能指揮商場行動。
日立公司是日本三大電器公司之一,被譽為“善於經營的日立”。日立公司的一位幹部曾對“善於經營的日立”作過這樣一個解釋:日立主要生產有關電力、通訊、交通等方麵的機器。購買這些產品的顧客都是大企業,因此在生產時必須經常和這些大企業的技術人員進行談判。所以不能自己隨便決定生產什麼、賣什麼,生產者決定生產什麼、賣什麼是賺不到錢的。日立公司第一任總經理對企業生產經營的指導原則是:“廠方要站在顧客的立場生產產品,營業單位要站在廠方的立場推銷產品”。在日立公司,“即使那些不為工廠感興趣的產品,隻要社會需要,就要繼續督促生產”。
本田宗一郎創業之初既無背景又無資產,可說是白手起企業,然而僅經過30多年的努力,就占領了世界摩托車市場的1/4,今天的本田公司又成為汽車製造業的三巨頭之一。究其原因,最為重要的是,他善於根據市場行情,根據銷售對象、競爭對手的變化,製定相應的計劃和策略,善於把握時機。本田公司本來是生產摩托車的專業公司,為了擴大產業領域,壯大實力,他們開辟了汽車製造新領域,當時豐田公司和日立公司已經幾乎壟斷了日本汽車市場。本田無法與這兩企業公司相抗衡,隻得另尋出路,於是他們選擇了直接向美國投資,因為美國市場消費水平高、顧客購買力強,汽車市場還有很大“空檔”。本田在美國投資建廠,製造汽車,就地銷售,既避開了豐田和日立兩大公司的市場壓製,又避開了美國的關稅,真可謂旗開得勝,一舉兩得。
當年的索尼公司也是知道在國內鬥不過鬆下公司的情況下,選擇了到美國去開創新的天地。如此事例,舉不勝舉。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踐墨隨敵”,以變應變。
以變應變要注意以下幾點:
其一,既要把握市場現實的或外在的需要,同時也要研究用戶未來的潛在需求;
其二,設計產品、確定推銷計劃時,既要考慮產品的有形實體,又要考慮產品和服務對顧客的無形影響,如產品名牌或企業商譽等;
其三,不僅在設計產品、確定生產和推銷計劃時,要根據市場需求定質、定量、定期安排,而且考慮企業的組織結構、財務預算、人事使用、規章製度、獎懲條例等都要以適應和滿足市場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現代商戰中,奇正互變的核心是開拓創新,出奇製勝。被譽為日本“經營之神”的鬆下電器公司最高顧問鬆下幸之助曾說過:“天地是日日更新,人類的經營生活焉能不日日更新?”高明的老板能夠洞明事勢,預謀發展軌跡,奇正相生,適時變化,事業才能常勝。
今天,日本索尼公司的彩色電視機早已飲譽全球。但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美國它還是一種名不見經傳、無人問津的“雜牌貨”。
當卯木肇先生風塵仆仆來到美國芝加哥市,擔任索尼公司國外部部長時,索尼彩電竟在當地寄賣商店裏睡大覺,蒙塵垢麵,幾乎無人問津。
麵對如此難堪的局麵,卯木肇先生苦苦思索解決方案,幾乎一籌莫展。
經過研究,卯木肇選定以當地最大的電器銷售商馬希利爾公司為主攻對象。第二天上班時,他興衝衝地趕到馬希利爾公司求見公司經理。名片經傳達人員遞進去很久才退回來,回答是“經理不在”。
卯木肇先生心想:剛剛上班,經理肯定在辦公室。也許是他太忙,不願接見,明天再來吧。第二天,他選了一個估計經理較閑的時候去求見,這次仍沒見到。卯木肇意識到可能經理在躲他,但他堅持不放棄,直到第四次求見,卯木肇先生才見到經理。“我們不賣索尼的產品,”沒等卯木肇先生開口,經理劈麵就是一句,接著大發一通議論。大意是:“你們的產品降價拍賣,像一隻癟了氣的皮球,踢來踢去無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