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財政分權對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分析(2 / 3)

本文選取了我國30個省份1998-2012年的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得到跨期15年的麵板數據。人口狀況指標(Urban)來自於《中國人口統計年鑒》,其他數據來源於《中國統計年鑒》。

實證檢驗及分析

(一)全國實證檢驗及分析

本文首先對數據進行了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所有變量均為一階單整,所以直接進行了協整檢驗,P值均小於0.05,各變量存在長期協整關係,故可以進行回歸。由於麵板數據模型的估計方法有三種,混合OLS、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在回歸分析前,對麵板數據模型進行Hausman檢驗和F檢驗,得出支持個體固定效應的模型。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對變量進行研究。

模型1中使用FD1作為解釋變量財政分權的指標,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1%的水平下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有顯著影響,係數為0.186,表示財政分權提高1個百分點,居民消費提高0.186個百分點,同時也說明了財政分權過度的說法是不正確的。首先,財政分權度提高,地方政府的財政權力加大;其次,地方政府更了解各地的偏好,地方政府根據各地的偏好自主地決定預算支出的規模與結構,從而對資源進行了有效配置,提高了經濟效率。以上分析采用的指標是為地方人均財政支出與全國人均財政支出的比例,這一指標對我國財政分權來說度量較為單一,且在文獻中已廣泛使用,因此模型2采用支出指標另一種方法來衡量,即地方人均財政支出與中央人均財政支出的比例。回歸結果顯示,財政分權在1%的水平下顯著,係數為0.044,表示財政分權對我國居民消費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模型1和模型2中財政分權的數值都是從財政的支出這一方麵進行衡量,而財政分權還包括收入方麵。鑒於此,在模型3中采用財政分權的收入方麵來進行衡量,即地方財政人均收入比上全國財政人均收入。從模型3中可以看出,財政分權仍然對我國居民消費呈顯著正向影響,財政分權提高1個百分點,我國居民消費提高0.130個百分點。

綜上所述,無論采用哪一種財政分權的衡量方法,其對我國居民消費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財政分權的兩種支出衡量方法和一種收入衡量方法等指標的回歸係數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體現了財政分權對我國居民消費提高的重要性。

對於控製變量的分析,本文選取模型1來進行簡單解釋。基本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率和GDP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和財政分權對居民消費的影響都是正向顯著的。基本建設支出和GDP的提高均會帶來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說明了地方政府支出多傾向於經濟建設和刺激居民消費,而不是謀取私利上。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1個百分點,居民消費提高0.3個百分點,即邊際消費傾向為0.3。這一點和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理論是一致的,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將增加,但消費的增長低於收入的增長。CPI與人均居民消費成反向關係,因為通貨膨脹時期,價格持續顯著地上漲,降低了居民的購買力,從而使居民消費下降。

(二)分區域回歸檢驗及分析

為了進一步了解區域間的差別對居民消費產生不同的影響,本文將省份劃分為東、中和西這三個方麵進行回歸。東部地區為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中部地區為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其他省份為西部。

解釋變量的三種衡量指標分東中西分別對被解釋變量人均居民消費進行回歸分析。從回歸檢驗結果來看,模型的擬合度都較高,說明模擬效果良好。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東部省份財政分權和我國人均居民消費均為正向影響,三個指標依次在5%、10%、5%的水平上顯著,係數為正且依次為0.266、0.052、0.206,表明財政分權對我國居民消費的影響為顯著正向影響。中部省份的回歸結果表明,財政分權對我國居民消費仍舊是正向影響,且三個衡量指標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財政分權對我國中部省份的居民消費有提振作用。

從西部省份的回歸結果來看,用第一種衡量指標得出結論的是財政分權對我國居民消費有正向影響,且在10%的水平上顯著,係數為0.129,表明財政分權度提高1個百分點,我國居民消費提高0.129個百分點。對比第一種支出指標對東中西的影響係數即0.266、0.234、0.129可以得出,財政分權度的提高對東中部省份的影響大,對西部省份的居民消費的提振作用小。再觀察第二種和第三種衡量指標的回歸結果,財政分權度的提高對東部和中部地區都呈顯著的正向影響,而財政分權對西部居民消費的影響不顯著,從而印證了第一種衡量方法得出的結論。因此,從分區域回歸分析中,可以得出財政分權對我國較發達地區的居民消費即東中部影響大於對西部省份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