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稅收政策、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關係探討(3 / 3)

根據壟斷利潤方程(6),中間品廠商的利潤為π=(α+β)px。由中間品廠商參與生產的條件:

由均衡條件可知,研究部門和生產部門的工資率相同,否則人力資本會在兩個部門之間流動。生產部門的工資率為人力資本的邊際產量。研究部門的工資率為新設計的價格,即PAδA。為了使兩部門的回報率相等,HY=H-HA必須滿足:

因此,HA=H-HY是固定的,A的增長率δHA也是固定的。由壟斷利潤問題(6)可知,當利率r是固定的,x不變。又由方程(12)知,當L,HY和x固定時,Y與A同速增長。由於x不變,K與A也同速增長。政府支出等於稅收收入G=τrrAC+τwwL,由於在均衡時AC=K,且w=PAδA與A同速增長,那麼G與A同速增長。記A,Y,K的增長速率為g,由於K/Y為常數,那麼:

模型解釋

從模型的生產方麵來看,製造部門中人力的機會成本是所生產產品的價值,而研發部門人力資本的機會成本是所研製的設計能夠在未來產生的利潤的貼現值。方程(16)表明,當其他變量不變時,利率越大,貼現因子越大,中間品廠商賺取利潤的現值越小。因而流向研發部門的人力資本會減少,經濟增長率會減小。同樣的,當利率不變,資本收入稅減小時,相當於貼現因子的增大,因此也會造成流向研發部門的人力資本減少,經濟增長率減小。

需要注意的是,(16)式中並不包含勞動力L和參數η。這是由於當L增大時,一方麵會增加製造部門人力資本的工資率[(14)式最右邊的式子],另一方麵也會增加新設計的價格,因而研發部門人力資本的工資率也提高了。這兩種影響相互抵消。當η增大時,一方麵減小了中間品廠商的資本利用成本,增加了中間品廠商的壟斷產量,因而也提高了製造部門人力資本的工資率,另一方麵這也會使得新設計的價格增加,因而研發部門人力資本的工資率提高了。同樣的,這兩種影響相互抵消。因此,人力資本在這兩個部門之間的分配不會受到L和η的影響。

在達到市場均衡時,由(19)式可知,當ρ越小或者σ越小時,消費者會越耐心,此時經濟增長率會增加。注意,此式中不包含稅收,即稅收不影響經濟增長率。由(20)式可知,當政府征收資本收入稅時,均衡利率會增大。這是因為,當政府開始征收資本收入稅時,相當於貼現因子減小,新設計在未來賺的利潤的貼現值增大,研發部門人力資本的工資率提高,因此短期內(利率不變的情況下)人力資本會流向研發部門,使得經濟增長暫時提高。另一方麵,由於政府征收資本收入稅,市場上資本的供給減少,利率提高,這又使得貼現因子增大,新設計的價格降低,研發部門人力資本的工資率降低,人力資本重新流入生產部門。因此在長期均衡時,經濟增長率回到原來的均衡狀態,但均衡利率升高了。

向上傾斜和向下傾斜的實線分別表示無稅收情況下,由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和生產方麵得到的增長率和利率的關係。顯然,達到均衡時為A點所示。當征收資本收入稅後,人力資本流向研發部門,經濟增長率增大,這時均衡點由A點向B點移動。但是資本收入稅使得市場上資本供給量減少,利率增加,人力資本又從研發部門重新流入生產部門,經濟增長率放緩,也就是B點向C點的移動過程。最終經濟增長率處於最初均衡時的水平,利率增大。以上分析表明,政府的財政政策可以在短期內促進經濟增長,但是對長期的經濟增速沒有影響。

由(19)式可知,經濟增長率與人力資本存量H密切相關。當H≤∧ρ/δ時,增長率為負值。即當人力資本存量非常小,經濟幾乎處於停滯狀態。當H>∧ρ/δ時,經濟增長率隨著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而增加。這一方程可以用來解釋不同國家的經濟增長率的差異性,也可以用來說明為什麼有的國家人均收入增長幾乎為零。

結合(19)和(20)式發現,勞動收入稅對經濟增長率和利率都沒有影響。這是因為在生產方麵,由於對生產部門和研發部門的工資率征收相同的勞動收入稅,因而不影響人力資本在兩部門之間的分配。在消費者方麵,勞動收入稅不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決策,因此對平衡增長路徑沒有影響。

結論及建議

本文模型在單部門模型中加入了技術進步,並引入資本收入稅和勞動收入稅,研究稅收對於平衡增長路徑的影響。最主要的結論是,對於中間品廠商,由於利用新技術是用現在的資金投入換取未來的利潤,衡量未來利潤的重要參數就是貼現因子(利率),因此技術進步的速度與利率十分相關。政府征收資本收入稅實際降低了貼現因子,因此會在短期造成經濟增長率的提高。但是隨著市場上資本供應量的減少,利率會升高,這又使得貼現因子升高了,使得經濟增長率下降。長期來看,資本收入稅使均衡利率升高,經濟增長率不變。由於勞動收入稅不影響生產部門間人力資本的分配,也不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決策,因此勞動收入稅不影響經濟增長率和利率。總的來說,政府的財政政策對經濟發展有短期的促進作用,但不能在長期影響經濟增長速度。

同時研究得出: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如果人力資本存量過少,那麼經濟會處於停滯狀態。這可以用來解釋在一些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幾乎為零。相反的,人力資本存量越多,經濟增長速度越快。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近三十年來大力發展教育,同時經濟飛速發展。

參考文獻:

1.Abramovitz M. Resource and Output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870[J]. NBER,1956

2.Solow RM.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

3.劉偉,張輝.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產業結構變遷和技術進步[J].經濟研究,2008(11)

4.宋冬林,王林輝,董直慶. 資本體現式技術進步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1981-2007)[J].中國社會科學,2011(2)

5.趙誌耘,呂冰洋,郭慶旺等.資本積累與技術進步的動態融合: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典型事實[J].經濟研究,2007(11)

6.嚴成,龔六堂.財政支出、稅收與長期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9(6)

7.張東敏,金成曉.公共資本、稅收與長期經濟增長[J].經濟問題,2014(12)

8.Lucas RE. Supply-side Economics: an Analytical Review[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90

9.Romer P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