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宏觀經濟結構均衡發展機製構建(3 / 3)

(二)增強公共服務的消費效應

目前我國在內需結構方麵的失衡主要體現在投資與消費、政府與居民的消費對比、農村與城鎮居民的消費對比三個方麵,形成了供需矛盾,因此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政府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的消費效應。利用消費擠入調整公共服務的價格,從而對消費行為產生促進或抑製效應,例如政府如果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能滿足市場的需求,那麼就能夠進一步刺激消費者的消費積極性,從而將消費貢獻率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麵,政府利用消費結構和消費預期效應調節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向,從而改變居民的消費支出以及在未來的消費選擇。例如政府如果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麵造成缺位,那麼居民在未來的預期支出壓力則會增加,從而更傾向於儲蓄支出,減少消費支出。最後通過消費環境的改善,利用公共服務的供給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消費環境,最終實現投資與消費、政府消費與居民消費、農村居民消費與城鎮居民消費三者的統籌協調,推動內需結構的平衡發展。

(三)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增長模式形成

在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均衡發展機製上,主要以公共服務作為產業結構轉型和就業結構優化的重要關聯體,共同形成公共服務均等化增長模式。首先建立公共財政機製,依靠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加大政府在公共服務支出上的力度,從而產生相應的轉型效應;其次,通過以公共服務為首的第三產業增長模式來拉動經濟增長,即以服務經濟吸引勞動力市場上的資源轉移,使其轉向服務經濟產業,與此同時進一步提升勞動者的素質,使其能夠為第三產業的經濟增長發揮優勢作用,從而解決就業結構的失衡問題。最後,由公共服務在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方麵的效應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公共服務均等化增長模式,這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微觀基礎架構,通過經濟結構的主線調整,並以公共服務作為宏觀經濟內在結構的關聯機製從而使其產生輻射效應,不斷推進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最終利用公共服務均等化增長模式轉變我國的宏觀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推動我國宏觀經濟結構的均衡發展。

(四)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中國,城鄉結構實際上帶有身份象征的傾向,與此相對的資源配置也會呈現較大的差異性,這種“身份”機製不利於公共服務均等化戰略的實施,也阻礙著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包括兩方麵因素:一是結構因素,二是市場因素。一方麵,政府要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設進程,在公共服務供給上給予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並且在新型城市化的過程中對農村勞動力素質進行提升和利用,同時也可以為人才市場提供更為充實和優質的勞動力資源,從而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另一方麵,進一步完善市場機製,政府需要加強宏觀調控職能,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麵更多地傾向於農村居民,使其能夠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服務待遇,從而縮小城鄉差距,實現二者的統籌一體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汪陽紅.“十二五”時期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J].宏觀經濟管理,2010(7)

2.張曉傑.城市化、區域差距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J]. 經濟體製改革,2010(2)

3.王瑋.我國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困境及其化解[J].經濟學家,2010(5)

4.沈開豔,陳建華.中國區域經濟均衡發展趨勢的可持續性分析[J].學術月刊,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