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宏觀經濟結構均衡發展機製構建(2 / 3)

(三)產業與就業結構失衡

我國在產業結構上三次產業的增長值以第二產業為首,第三產業在近幾年的發展中也迅速追趕第二產業,第一產業作為傳統產業,增長值處於低位。從三次產業的增長值分布中我們可以看出,產業內部結構的失衡形勢依然嚴峻。另一方麵,產業結構的失衡也對就業結構產生了輻射影響,它會促使勞動力逐漸向第三產業流動,但是第三產業是以服務業為主,對於勞動力素質與知識水平要求較高,而在我國的勞動力市場上,有極大部分的勞動力資源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這就會造成就業人員出現富餘,從而導致就業結構失衡。

(四)城鄉結構失衡

城鄉結構的失衡主要表現為城鄉居民的收入差異上,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遠不及城鎮居民的收入。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存在明顯的差距,雖然兩項指標都在逐年遞增,但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明顯高於農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純收入,這充分反映出我國城鄉結構的極大失衡性。

另一方麵,在城鄉居民的公共服務待遇上也存在明顯的差距,城市裏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無論是國家投入力度還是建設進度都要遠優於農村地區。城市和鄉村的固定資產投資差距呈現逐步擴大的趨勢,因此城鄉結構的失衡不僅體現在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上,而且還包括城鄉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務待遇上的絕對差距。

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宏觀經濟結構均衡的機理

公共服務均等化先是以收入分配結構作為切入口,進而以消費效應催生內需經濟效應,從而衍生產業結構效應和經濟增長效應,最終由這些效應促使收入分配結構、內需結構、城鄉結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發展失衡得以破解,並實現宏觀經濟結構的均衡發展。由於公共服務在我國經濟整體架構協調發展方麵具有重要的輻射效應,從而使得公共服務均等化具有促進宏觀經濟結構均衡發展的機理和效應基礎。

在收入分配結構效應方麵,公共服務均等化可以從以下三方麵影響收入分配的格局:均等化可以減少私人支出,增加可支配收入,這就可以使得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同等的服務待遇;通過對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勞動者素質、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改變,進而影響收入的分配,因此,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對於收入公平原則的有力實踐。在內需結構方麵,通過公共服務均等化戰略的實施,從而緩解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並通過消費擠入、消費結構、消費預期等效應從而實現內需經濟結構的均衡發展,並以此產生內需結構效應。在城鄉結構方麵,公共服務均等化是解決公共服務資源合理、公平分配的有力舉措,從而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在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方麵,公共服務均等化能夠實現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尤其是麵向勞動力需求比較大的第三產業,從而促進結構優化,大力提高就業率,促進市場的良性發展。

基於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中國宏觀經濟結構均衡發展機製構建

(一)建立公共財政體係並轉變政府職能

公共服務均等化則要求政府要在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不同發展水平之間實現服務均等,公共服務通過調節收入分配格局實現均等並以此縮小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這就需要政府轉變其職能,建立體係完備的公共財政體係和服務性強的公共服務型政府,借助公共財政體係的力量以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為手段逐步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比重,由公共服務的收入再分配效應來改善收入分配的格局,因此政府職能的轉變則更需要貫徹落實“服務”目標,通過公共服務影響收入分配格局來實現均等化的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