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親戚為什麼不那麼親了(1 / 2)

親戚為什麼不那麼親了

生活

作者:黃菲

時代在變,中國必將會由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所以,宗族、親戚觀念的式微是一種必然。然而,不管時代的變化怎樣改變著我們和親戚之間的關係,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變的——親戚仍然是我們生命的來處,是我們和這世界建立的最初的、最原始的、最天然的關係。

當我們懷念親戚時

我們在懷念什麼

一定有這樣的時候:當你想到親戚這個詞,思緒悠然,心頭和暖,臉上的神情也不知不覺地柔和了許多,你在心裏輕輕地歎息一聲。這歎息裏,有對回憶的感動,有對舊時光的感懷,也有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淡淡感傷。

是的,盡管親戚這個詞,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遙遠了,於我們越來越淡漠了,但總有這樣的時候,我們會懷念“親戚”。

年輕一輩最懷念的,是“走親戚”的熱鬧和快樂。70後的許多和妻子在杭州工作,老家是安徽的一個小縣城。工作後,他隻有春節才回老家,結婚後,則連春節都不能保證年年回老家了——有時也要去丈母娘家。提起親戚,許多說:“學生時代,最盼的是過年走親戚。除了去外公外婆家,還要去叔叔伯伯姑姑姨媽家,父親的姨媽和姑媽家,母親的姨媽家。輪到我姑媽家請客那天,我們家和三個叔叔家總是一起去,可熱鬧了。雖然當時大家生活都清苦,但請客那天會做很多好吃的菜。表哥表弟表姐表妹一起玩耍,大人們邊喝老酒邊聊天,別提多美了。”

80後的陳曦說,小時候在姥姥家待的時間最多。姥爺弟兄幾個,所以叔輩舅舅也多,他們的孩子更多,就有了十來個表哥。一放暑假就去姥姥家,表哥們領著河邊捉魚,樹上捉知了,帶著偷西瓜,每次快開學的時候都舍不得離開。後來,隨著姥姥姥爺的相繼過世,親戚們慢慢疏遠了。

父輩們最難忘的,是親戚們互相扶持的情分。60後的老易說,“我家遇到困難的時候,常常是親戚幫助我們。我兒子考大學那年,我摔斷了腿,半年多沒有去做工,孩子媽媽又不巧生了場大病,收到錄取通知單本來是高興的事,但一家人愁得不知怎麼辦才好。親戚們自己手頭也不寬裕,我們也不好開口借。第二天一早,兒子的兩個舅舅和兩個姨媽來了,說他們已經湊齊了學費,還給兒子準備了一個新皮箱,一套新衣服,一雙新皮鞋,說去省城上大學不能太寒酸。”

50後的林阿姨一直對親戚們的幫助念念不忘。“2000年,我老公突發腦溢血,之前,他身體一直很好,脾氣也好,對兩家的親戚都很和善大方。出了意外之後,幸虧有親戚們幫忙,找到熟人,在救護車到醫院之前,就已經聯係好了醫生,入院就做了最及時的處理。”

更老一輩的,最懷念逢年過節一大家子的大團圓。周爺爺排行老大,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周爺爺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兒女們給他帶來了9個孫輩。春節是周爺爺最開心的日子,女兒女婿外孫們來拜年,周爺爺準備一大桌子菜。

關於親戚,我們各有故事、各存心思,但有一種情感是共同的,那就是懷念。

親戚沒變

是時代變了

木心曾經寫過一首優美的詩: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隻夠愛一個人。“從前”被記憶釀成醇香的酒,是美好而又詩意的。然而,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帶走了“從前”,那田園牧歌般的“過去的日子”成了我們共同的鄉愁,親戚,是鄉愁中一道雋永的風景——親戚雖然還在,但是那份親密已經在慢慢消失了。

有熱心人製作了一張親戚關係圖,每年春節前都會成為熱點話題,很多人大呼有用有用,要帶著這張圖回家過春節見親戚——因為他們真的已經不知道怎麼稱呼那各種各樣的親戚了。叔叔伯伯姑姑姨媽還好,輪到表叔堂叔表舅表姨夫舅外公,就真的暈了。親戚關係圖的走紅,說明大部分的親戚已經因為疏於聯係而正在淡出生活。無怪乎許多人感歎,現在生活好了,人情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