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淡了,不是親戚變了,不是我們的心變硬了,而是時代變了。木心的那首詩,叫做《從前慢》。是的,從前,我們生活在一個慢時代,而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的時代。這快的時代改變了很多事物,包括我們和親戚的關係。
城市化進程加快了,人口的遷徙變快了,導致大量由宗親血脈形成的關係網逐漸疏離,建築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以家族為核心的社會結構受到了巨大衝擊。
社會發展的速度變快了,這同時也意味著,親戚之間會出現發展的不平衡。發展得好的,上升到了更高的社會階層,發展得慢的,一直停留在原來的階層,甚至可能因為不可知的變故淪入更低的階層。當親戚之間的差異變成了階層與階層的差異,疏離和隔膜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
我們的社交方式也更加快捷和多元了。親戚這種最傳統的人際關係是建立在親緣上的,然而隨著社會變遷,這種社會關係在城市裏已經開始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業緣、利益緣——所以我們的“朋友圈”裏,更多的是同事、領導、客戶、合作夥伴,而鮮少有親戚。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最熱衷的一種交往更多的建立在趣緣,即趣味一致上——我們在社交媒體上有很多朋友,雖然互不相識,但三觀相似,意趣相投。我們的交往圈開始慢慢變成一個“價值圈”,圈裏的人要麼是和自己價值觀一致的,要麼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實用價值的,親戚們漸漸淡出了這個圈。
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加速了代際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令親情變得不那麼可愛了。年輕一輩從鄉村、小城鎮、小縣城等熟人社會走出,來到更注重個體感受與隱私權利的陌生人社會,與故鄉地理距離拉大的同時,與家人的親情、心理距離也不可避免地拉伸。一方麵,中國傳統的熟人社會注重人情、私情的表達,相互了解、打聽各自的情況,常成為典型話語;另一方麵,已經習慣生活在陌生人社會中的年輕人,則更注重自身的隱私和個體感受,熟人社會中常見的噓寒問暖、問候打聽,往往會讓他們產生被窺伺感,感到不適。
有好事者製作了《親戚聚會發言大綱列表》。親戚們的問題常常從“結婚了嗎?”開始,如果說結了,那就交代另一半的情況;接下來會問:“生孩子了嗎?”如果說“生了”,就會要求把小孩子叫來表演唱歌跳舞;如果說“沒生”,就會勸你快生。如果“沒結婚”,就會給你各種“忠告”,殷殷勸你快抓緊結婚。“列表”吸引了30多萬網友討論,熱議的背後不難看出一代人對親戚的抗拒和無奈。
親戚仍是我們在這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
毋庸置疑,中國必將會由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所以,宗族、親戚觀念的式微是一種必然。然而,不管時代的變化怎樣改變著我們和親戚之間的關係,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變的——“親戚”的背後,是一脈相傳的親緣關係和倫理秩序,而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親情和倫理的國度。
所以,不管時代怎樣變化,親戚仍然是我們生命的來處,是我們和這世界建立的最初的、最原始的、最天然的關係,我們如何能輕易漠視流淌在自己血脈中的親緣?
我們無法回到從前。可是,總有些什麼,是我們應該做,值得做,也能夠做的,那就是,像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一樣,將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古典的、美好的、堅貞的、厚重的部分,以自身為載體,傳承下去。
拿出你的誠意來,你在異地工作,春節不想擠火車回家,不能在過年時去拜訪親戚,但至少,逢年過節可以打個問候的電話。拿出你的真心來,不要擔心會“高攀”了那些風光顯赫的親戚,再成功的人也需要溫情;不要嫌棄那些愛盤問打聽的親戚,那隻是他們表達關心的方式,雖然有點八卦,但也是一種親情流露;不要害怕打擾那些忙碌的親戚,一份久違的問候也會令他覺得驚喜和感動。熱忱地拿出你的真心來,因為真心一定會被感覺,被呼應,被傳遞,會讓你成為親戚這條親情鏈上最結實強韌的一環,一環一環鏈接下去,親情才會源源不斷,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