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上一批運出的黃金一樣,這一次運出的黃金也並沒有正式入賬,都成了財務署掌控的絕密軍費。對曾經阻撓黃金轉移並涉嫌泄密的劉攻芸,則被蔣介石列入了“黑名單”,以致他在國民黨赴台後被冷落並無法立足,1950年舉家遷往新加坡並客死他鄉。
等到李宗仁知曉此事時,國庫黃金已差不多被搬空。他一麵嚴令劉攻芸不得再將中央銀行存金運到他處,一麵致函台灣省主席陳誠,並動員桂係立法委員施壓,要求運回黃金,但其命令均成一紙空文。不僅如此,4月南京失守後,國庫剩餘的20萬兩黃金也由負責守衛上海的湯恩伯在蔣的密令下運往台灣。5月中旬,蔣介石連續給湯恩伯發了五封親筆信,信中明確指示“除在滬維持金融之必要數之外,行留黃金2萬兩,銀圓100萬元”。其後,蔣又派俞鴻鈞從香港飛抵上海密會湯恩伯,湯要求中央銀行“除暫存留黃金5千兩,銀圓30萬元外,其餘存於指定之安全地點”。而所謂安全地點,指的正是台灣。
湯恩伯調動的運金船除了招商局的“漢民”輪外,還有軍方艦艇“美朋”號和“中基”艦,裝黃金的同時還滿載了軍人和眷屬。經過兩天兩夜的裝運,終於將所有黃金裝上輪船,而這時的上海城內已出現解放軍的先頭部隊。按計劃,“漢民”輪5月19日黃昏起航離港,還沒到吳淞口就挨了一顆炮彈,被迫停駛。第二天拂曉才在國民黨兩艘軍艦的護航下重新起錨。
至此,上海國庫內之黃金,前後分成四批,全部被運出。
每一個銅錢敲開來都是血
根據吳興鏞的研究,當年運往台灣的黃金一共有400多萬兩,其中一部分又“回到”大陸各地——用於內戰軍費和國民黨在大陸的行政開銷。留在台灣的黃金,大約有350萬兩左右,相當於當時台灣每人平均分到了50美元。此外還包括價值350萬兩黃金的白銀和外彙,也就是說,最終運台金銀外彙總額度換算成黃金的總價值約為700萬兩。這700萬兩是個什麼概念呢?按照當時的價格1兩黃金約合38美元,700萬兩黃金就相當於2.66億美元。這筆黃金雖無法與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的援助數額相比,但正是這批黃金支撐了國民黨政府初到台灣時的艱難歲月,作為新台幣發行的準備金,它使台灣避免了通貨膨脹的衝擊。據考證,蔣介石政府抵台初期幾乎所有的支出都仰賴黃金,包括軍隊薪餉、每4年的經濟計劃扶持和發展民營企業等。
今天,大陸黃金運台一事已經不再是秘密了。這件對台灣看來大有裨益的事情,在當時參與此事的當事人那裏,卻是一個不能說的秘密。畢竟,正如蔣經國在其《風雨中的寧靜》一書裏提到的那樣,“每一個銅錢敲開來都是血。”這些黃金作為國幣“金圓券”的準備金,是屬於全體中國人民的。然而,無數百姓卻因金圓券的劇烈貶值而傾家蕩產。
因此,長期追蹤研究黃金運台的吳興鏞先生提議台灣當局,用以部分運台剩餘黃金的利息建立一個“中華世紀黃金教育基金”。他還聲明,將其所著《黃金秘檔》一書的全部稿酬捐獻給這個基金,用以增進兩岸交流、爭取兩岸和平。在他看來,這也是對大陸許多由於這筆巨金運台導致金圓券狂貶而受到損失的老百姓的一點象征性“補償”。
(周微薦自《國家人文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