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末文人的“浮生一日閑”(1 / 3)

明末文人的“浮生一日閑”

往事

作者:葉克飛

明末清初,在那個史無前例的大變局中,江南的騷人墨客仍然把生活的情趣發揮到極致,據說那時的小資有五大俗:禮一回佛、聽一出戲、藏一幅古字畫、養一位歌姬、逛一趟山水園林。

1650年,雖然華夏大地接連被流寇與建奴(“建州”+“奴酋”,即建州女真部和酋長奴兒哈赤的簡稱)攪得腥風血雨,雖然江南曾經被滿洲大兵接連屠殺,但這一切仿佛已經過去了,江南重新回到了太平盛世。那些吃飽了撐的沒事幹的文人,依然遊山玩水、吹拉彈唱,天天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明末清初的文人生活與國難家仇關係不大,在他們的帶領下,人們的生活觀念也隨之轉變。如“生活”一詞就由原本的“奔走謀生”之意,轉變為“世樂”,即在勞動、謀生之外,強調生活的品質和情趣。所以,明末時期特別強調“有致”,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品位”。

據說明末小資有五大俗:禮一回佛、聽一出戲、藏一幅古字畫、養一位歌姬、逛一趟山水園林。

清晨 南通

大才子冒襄(字辟疆)睜開惺忪睡眼,煩躁的心情隨之而來,幾日前他剛接到陳名夏的信,誇獎他“天際朱霞,人中白鶴”,要“特薦”他入京為官。冒襄心中不禁苦笑,如今滿洲入統,山河易色,那陳名夏早已降清,卻還想拉他入夥。可冒襄又豈是貳臣?隻是這封勸降信又該如何回複呢?

丫鬟敲門而入伺候他梳洗,將冒襄從沉思中拉了回來,洗漱完畢,來到廳堂,丫鬟已將董小宛烹製好的餐食擺上。一小碗米飯粒粒分明,微帶綠色,有茶香氣,旁邊有一碟水菜,不過數根,並排擺放,另有幾顆香豉,單獨成碟,顏色黑亮。

冒襄以一粒香豉佐飯,細細品之,然後連連點頭,笑問:“晚上有友人前來,你打算做什麼?”

董小宛說道:“知道你喜歡甜食、海味和臘味,錢謙益又愛新鮮食材,我已有準備,到時便知。”

說罷,她又順手從丫鬟手中的托盤上拿過一壺酒,放在桌上,說道:“這花露也是新釀而成,你可試試。如果喜歡,今晚宴請時可用。”壺中正是董小宛最拿手的秋海棠露。

冒襄倒了一小杯抿了一下,點頭道:“海棠本無香,又名斷腸草,常人都以為此物不可食,偏偏這秋海棠露之美,冠絕諸花。不過今晚來客高雅,一味秋海棠露略嫌寡淡,可將家中數十種花露各自盛出,由來客一一細品。”

上午 常熟紅豆館

與此同時,常熟名園紅豆館中,大名士錢謙益正在書齋中整理自己的《牧齋有學集》,身邊陪伴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柳如是。自從嫌水太涼,不肯跳秦淮河為大明殉節之後,錢謙益和柳如是便回到老家,過上了半隱居的生活。

眼見錢謙益將一些頌詠秦淮河歌妓的詩作收錄其中,柳如是淡淡一笑,說了句:“前朝文人可不會把詠妓詩文收於文集之中,即便偶有為之,也一定是以嘲弄妓女為主旨,否則就會覺得失了身份。如今文人反倒鄭重其事,將詠妓詩收入文集,競成一時風氣。”

錢謙益笑言:“如今文人要求甚高,身為歌妓,戲、樂、文、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這同樣也是前朝所未有,所以我等才會將詠妓詩詞收入文集。”

錢謙益整理書稿已畢,攜著柳如是,步入後院絳雲樓。這絳雲樓不但是江南名樓,也是江南收藏最豐之地。藏品之盛,令人目不暇接。

正說著忽聽一人大笑而來:“小弟聽門房說二位在絳雲樓,便沒讓人通傳,不請自入,請莫見怪。”來者原是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的孫子文震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