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知足,我覺得一個女人要做到要有事業,不管做大做小,一輩子盡力而為;要有家庭,有老人,有愛人,有孩子。家庭要和諧、向上、健康,這是天倫之樂,也是自己的責任。這才叫人生,這才是做一回真正的女人。
——胡大白家和萬事興。
胡大白出生在一個和睦團結的大家庭,她在成就自己事業的時候,得到了包括自己的父母、丈夫、兄弟姐妹、兒女的無私的幫助和支持。這樣的和諧向上的家庭氛圍讓胡大白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汲取到了親情的力量,並且能把這種愛的正能量發揚光大。
天下女人,最幸福的事莫過於成為一名母親。
胡大白育有兩男兩女,從他們呱呱墜地到咿呀學語再到蹣跚學步,從認數學字到升學考試再到成就事業,從人生規劃到結婚生子再到培育接班人,無不傾注了這位母親滿滿的心血,凝聚了這位母親濃濃的母愛。長子楊保成,鄭州大學畢業後,考取北京大學研究生,後到美國深造並獲得博士學位。次子楊保中患先天性耳聾,但卻以驚人的毅力獲取第三十二屆中學生奧林匹克國際數學競賽金牌,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學位,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任教。她的兩個女兒也都成才,事業各有所成,小女兒楊雪梅更是成為了她事業的接班人,挑起黃河科技學院新的掌門人的重任。
因為胡大白教子有方,榮獲河南省婦聯授予的“光榮母親”稱號,她把母愛演繹成了一種最為無私的情感,給了自己的孩子,也播撒給了全部的學生。
事業,家庭,經營得如此完美,一個女人,一輩子,足矣!
父愛影響,恒久深遠胡大白的成功離不開父母親對她的辛勤哺育和諄諄教誨,以及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中傳遞給她的精神力量。
胡大白的父親胡問古,生於1904年,2000年去世,97年的生涯中,經曆了世間的風雲變幻,曆經了人生的滄桑坎坷。因為胡問古性格暴躁,胡大白的爺爺認為他不適合學醫,所以爺爺精湛的醫術沒有傳給他,這個決定卻苦了胡問古一輩子,使得他一生都沒有掌握一門養家糊口的本領。1931年,當時正值中國內憂外患之際,胡大白的爺爺去世,27歲的胡問古挑起了一家生活的重擔。
為了養家糊口,胡問古挖過煤,開過煤場,做過生意,但都未能成事。1938年日本飛機轟炸鄭州,父親帶著全家開始了逃荒漂泊。胡問古當時有四男三女,胡大白就是在逃荒到西安的路上出生的。在那樣艱苦的年代,胡問古依然堅持讓自己的子女上學,接受教育,學習知識。除了要填飽肚子,還要負擔七個子女的上學費用,父親要承受的生活重擔可想而知。雖然有很多鄰居勸他讓孩子輟學,撿破爛,撿煤球都可以貼補家用。可父親認為再困難,也要讓孩子上學。隻有上學,才會有出路。他也一直用行動踐行著這個樸實簡單的道理。胡大白一輩子都感恩自己有這樣一個樸實而有擔當的父親,沒有他的堅持,胡大白可能早已是一個被拋棄的孩子,或者是一個一輩子都沒有文化的農婦。
一個時代變化的見證者,最能夠體會什麼是幸福生活。經曆了戰亂紛飛、饑餓困苦的年代,見證了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胡問古是真心誠意地感受到了新時代的希望,也用行動擁護支持著新中國的各項事業的開展。
新中國成立以後,胡問古積極參加工作,組建過針織廠,擔任過倉庫保管員,當過義務街道巡邏員,辦過成人掃盲班,開辦過業餘圖書閱覽室,這些行動大都是胡問古自願無償的,很受居民歡迎,也反映了胡問古無私的奉獻精神。也因此,與父親一起奔波忙碌的大姐胡翔曾被評為鄭州市“先進小先生”稱號,父親當選為人民代表,參政議政。可以說,胡問古的言傳身教,讓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中養成了一種積極向上、參政議政的傳統。
胡問古也積極支持兒女們對教育事業的追求。
胡問古一直認為,當教師最光榮,有文化的人才是有本事的人。在他的影響下,胡家子女大都從事教育事業。胡大白和她的兩個姐姐胡翔、胡大方都是教師,三個女婿也是教師。胡大白更是身體力行開辦學校,聚中原英才而教之。
父親對胡大白的教育事業給予了莫大的幫助。作為一家之主,他在每次家庭團圓的日子都不斷地強調要舉全家之力支持胡大白創業。親戚朋友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在黃河科技學院創辦的前前後後,胡家先後有十多人參與了各個時期的辦學工作。大姐胡翔和二姐胡大方更是成為了學校的領導支柱,在辦學之初,她們甚至不要報酬,辛苦奔波於各個教學點,無私地支持學校的發展。胡問古雖然年屆古稀,依然關心著學校的點滴,關注著教育發展的新聞,每每看到報紙上關於教育的內容,他都會剪貼下來,交給胡大白。
胡問古深明大義,胸懷寬闊。隨著學校事務越來越多,胡家子女越來越忙,陪伴兩位老人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他不但不抱怨,反而會寬慰子女,告訴他們齊心協力,辦好學校,管好學生,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才是真正的孝。他還告誡子女要處理好學校與家庭的關係,要先公後私,把學校的事情擺在第一位;要處理好親情與國情的關係。胡家兄妹八人,和和睦睦,尊老愛幼,互幫互助,兄弟姐妹們共同幫助胡大白成就事業。但是如果為了學校的發展,根據學校的規定,辭退誰、批評誰也要理解支持。要把家庭親情上升到國情的高度認識,不要太計較個人得失,要顧大局,識大體。他告訴胡大白在管理學校的時候,不能徇私枉法,不能因親情而費規矩,這既是一種親情,更是一種責任。
有這樣深明大義的父親,胡大白有了堅實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源泉。胡大白在深情回憶自己的父親時說:“父親的思想是我幹好工作的源泉之一,這麼好的父親,這麼好的前輩,我沒有理由不去奮鬥,沒有理由不幹好工作!”
2000年8月5日上午,胡問古與世長辭,走完了近一個世紀的人生旅程。而此時,他最牽掛的女兒胡大白、胡翔還在黃科院參加新生入學典禮。
胡問古一直踐行自己的諾言,支持女兒辦學,到去世都沒有因自己的病情讓女兒們耽誤工作,豁達如此,讓人敬佩!
寸草春暉,教子有方在兒女麵前,胡大白是一個慈祥負責的母親。
胡大白是個做人做事都相當認真用心的人,這也充分體現在她教育子女的問題上。
幹什麼研究什麼,這是胡大白做人的方式。從懷孕開始她就研究怎麼才能沒有妊娠反應,如果沒有妊娠反應,那將對工作沒有什麼影響,對嬰兒的發育也會有很大的益處。
她了解到婦女懷孕的頭兩個月,是胚胎形成並迅速發育的階段,人體的機能會自動把身體裏的優質蛋白都集中到胚胎的成長中,人就會精力不足、頭暈、惡心,甚至全身不適,而這些症狀就會引起不想吃飯、嘔吐,造成身體的惡性循環。如果不打破這個循環,有的人的反應會越來越強烈,甚至要住院治療。胡大白摸索出來的經驗是不要等有餓的感覺才進食,要吃高蛋白及富含維生素的易消化的食品,少吃多餐,變著花樣去吃。因為思想上理解妊娠反應是可以克服的,再加上進食合理,她懷幾個孩子的時候都能實現無反應,她還把經驗教給了幾位同事,她們也能做到基本無反應,個人不難受,工作無影響,孩子先天強。
幾個孩子陸續降生了,就要研究怎麼養。最難的是三歲之內。胡大白的孩子較多,家庭生活又困難。當時教師的孩子是沒有公費醫療的(企業還可以報銷一半),最怕的是孩子生病。因此首先是怎麼不讓孩子生病或少生病,生了小病自己能處理。胡大白通過學習了解到,孩子吃母乳抵抗力強。她的幾個孩子全是吃奶長大的,這樣也省下好多錢。再就是養成好習慣,比如,孩子不要抱。半歲之前就讓孩子躺在床上,隻有吃奶、喝水、拉屎等情況才抱起來,但辦完這些事就放下,這樣孩子就養成了在床上躺著玩、活動的好習慣,基本上不哭也不鬧。孩子不抱,脊柱骨不受損,頭腦不受震蕩,身體發育好,自己在床上玩,手舞足蹈活動多,腸胃好,長得快,孩子不容易積食,輕易不得病。半歲以後讓孩子在小竹車裏學著坐、站、走,一般一歲就走穩了,這時可以讓孩子坐在學步車上自己活動,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自己活動、睡覺。一歲半就開始讓孩子學吃飯,用個能吸在小兒椅的擋板上的碗,讓孩子用鐵勺、木勺或塑料勺自己吃,沒有危險,孩子慢慢就學會吃飯了。三歲上幼兒園的時候,吃飯、穿衣、拉屎等,孩子都能自理,手也比較巧。孩子愛活動,頭腦發育得也快,比較聰明。
孩子哪有不生病的,但要早發現,早治療。孩子小的時候胡大白就很注意觀察,孩子大便的顏色、稀稠、形狀、氣味,可以根據大便的變化知道孩子是積食了、受涼了,還是腸道感染了……一般情況,對症采取點措施就好了。另外,孩子最容易得的是呼吸道的疾病,她學會用耳朵就能聽出是氣管炎、支氣管炎還是肺炎。這些生活經驗可以促進孩子健康成長,並養成好的習慣和好的性格。
教育孩子也要按規律辦事。開發孩子智力最重要。孩子智力開發有階段性,0~3歲,主要是讓孩子逐步學習一些能力,特別是動手能力,另外就是對客觀世界的形象認識。胡大白帶孩子的時候見到什麼就教什麼,三歲之內讓孩子對他周圍的動物、植物、建築物都能有比較清晰的識別,並能口頭表達出來,這使孩子的大腦中儲存盡可能多的形象,並有強烈的要求接觸新事物的興趣。對於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她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答案,讓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三歲以前,也教孩子看一些圖畫書,有黑白的,有彩色的。總之,三歲以前主要是對事物形象的認識,不要提前教孩子識字、學算術等,以免削弱孩子對求知的興趣和對抽象事物形成錯誤的判斷。
3~6歲階段的孩子是開發孩子智力的重要階段。首先要使孩子有基本的是非觀念,俗話說“三歲看大”,又說“秉性難移”。這就是說,三歲的孩子開始有思想,有是非觀,如果這一段養成不好的是非觀,對孩子的一輩子影響非常大。胡大白總結了四條經驗:第一,不要讓孩子玩危險的東西,如刀、剪子、火、水(指河水、湖水)、電等,要訓練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要讓他在獨處(短時間)時也能不玩危險的東西。
第二,一定要讓孩子誠實,不說謊。大人首先要在各方麵誠實,要特別注意孩子犯了錯誤、說了實話不去打罵或嚴厲地喝斥。另外,要注意孩子到朋友家,別人問餓了吧,如果孩子餓,就不要讓孩子說不餓。也就是說,讓孩子在任何場合都要誠實,讓孩子從小養成做人不能說謊的習慣,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第三,教育孩子不拿別人的東西,不經允許家裏的重要物品也不準拿。孩子外出,不準拿公共財物,也不準拿別人家的東西(別人贈送的、家長同意的除外),如果無意拿了,特別是第一次,家長一定要帶著孩子去送還,並表示致歉,並要對孩子批評。不經允許拿了家裏的錢或者是重要物品,一定要追回,並要嚴肅批評,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很少的錢或並不貴重的物品也要這樣。
第四,要讓孩子學會分享。家裏的食品、物品,不要獨占,要與家人分享,要先給老人、父母、姐妹、兄弟以及來家裏的小朋友。總之,讓孩子3~6歲內就開始學做人,做一個正直、真誠、有責任心、愛勞動、愛學習、有愛心的人。
胡大白認為,3~6歲的孩子還有一點要重視,就是要讓孩子養成強烈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是孩子獲取知識的動力,孩子了解的事物越多,越能激發孩子智慧的開啟,促進孩子求知的動力。好奇是孩子的天性,麵對絢麗多彩的世界,孩子會有無數的問題要問。家長一定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一定要耐心地有問必答,而且要更進一步地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讓孩子去觀察,去思考,去發現更多的問題,千萬不要不耐煩,更不要劈頭蓋臉地批一通,比如說“問啥呢?以後不要那麼多廢話。”胡大白工作一直很忙,但隻要有時間就會和孩子聊天,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如果自己不會,就老老實實地說,媽媽還不知道,去查查資料,或找人問問再回答你。她還時常讓周圍的人如孩子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叔叔、姑姑、舅舅、姨或同事等在方便時與孩子聊天,探討問題,也可以借助讀書、聽廣播等方式(現在就更方便了),擴大孩子的知識麵。
當孩子長到5~6歲時,她非常注意培養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口算、猜謎、腦筋急轉彎是訓練孩子思維能力的好方式。胡大白在孩子上學前不讓他們寫字、做作業,主要是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比如,教他們算術,教了1+1、2+2之後就教10+10、20+20,很快就延伸到100+100、200+200、1000+1000、2000+2000……而不是20以內的加減法學一個學期。一般來說,孩子在上學前就會用心算,加、減、乘、除,數字的一般規律他們也熟悉了。另外經常做一些猜謎語、腦筋急轉彎、成語接龍等遊戲,既豐富了孩子的知識麵,又訓練了孩子的思維能力。胡大白還會挑選一些好的詩詞讓孩子們背,給他們講清楚意思。上小學前孩子的啟蒙太重要了,但絕不要讓孩子提前學小學的課程,更不要逼孩子認多少個字,等等,那等於扼殺孩子的童年,也等於讓孩子過早地喪失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