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殘疾學生和特困學生,用愛心和行動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抹去他們心頭的陰影,讓他們樂觀向上、勵誌圖強,是我最值得去做的事情。
——胡大白2011年5月29日,是令人難以忘懷的日子。
這天下午,在河南農業大學的報告廳裏,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教育廳、團省委正在這裏隆重舉行道德模範基層巡講活動全省啟動儀式暨道德模範高校巡講活動首場報告會。胡大白作為全省道德模範,參加巡講活動,並作了助人為樂的先進事跡報告。她的報告感動了在場的聽眾,震撼了他們的心靈。
報告會上,胡大白穿著一身簡潔自然的套裝,保持她一貫真誠樸實的話語風格,以《助學助困勇擔當,播撒愛心獻真情》為題,作了15分鍾的精彩報告,贏得了與會者的陣陣掌聲。
胡大白以她艱苦創業、興校辦學為切入點,真情再現了她和學校30年來助學助困的故事,特別是幫助400多名殘疾學生和眾多特困學生圓了大學夢的典型事跡,令在場的觀眾流下了熱淚,感人至深。
胡大白說:“把‘辦一所對學生最負責任的大學’作為人生的最高理想,並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公平的教育,是我辦學的追求。特別是麵對殘疾學生和特困學生,用愛心和行動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抹去他們心頭的陰影,讓他們樂觀向上、勵誌圖強,是我最值得去做的事情。我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我們團隊的力量也不是很強大,但我們還是力所能及,堅持做下來,把愛心傳遞,讓樂於助人、扶貧濟困成為大家都有的美德。”
胡大白出身貧寒,經曆過貧窮挨餓的童年和艱苦的創業,再加上自己意外殘疾,所有這些都讓她能從社會的弱勢群體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對困難群體的關注,是我們每個人應有的責任。如果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每一個團體都行動起來,去關愛殘疾人,關愛特困群體,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更溫暖、更美好、更和諧。我將永遠心係教育發展,情係公益事業,讓愛心之光洋溢芬芳。”
胡大白辦學30年,幫助過的學生不計其數。許多故事為人傳頌……
一個盲人學生的專場音樂會“我的不幸,是上天奪去了我一雙明亮的眼睛,我的幸福,是在朝思暮想渴望上大學的時候,與胡校長通了一個長途電話,就很快圓了我的大學夢。她似我的母親、更勝過我的母親,我想叫一聲‘校長媽媽’。”
“校長媽媽”,不但是耿繼濤發自內心的呼喚,也是黃科院兩萬多學生對胡大白的共同稱謂。
1996年,黃河科技學院專門為一個學生舉辦了專場演奏會,這在黃河科技學院的曆史上是第一次。這個令所有人矚目的幸運兒就是盲人學生耿繼濤。
耿繼濤來自東北哈爾濱,他在六歲那年玩耍時從樓梯上摔下來,眼睛大量出血造成雙目失明,從此,這個有著極好音樂天賦的孩子就開始了與黑暗作鬥爭的歲月。他頑強地學習盲文,從小學一直讀到高中,但哪個大學願意收一個殘疾的學生呢?他對自己能否上大學也覺得希望渺茫。
一次偶然聽說黃河科技學院招收殘疾學生,他懷著一絲希望給胡大白院長打了電話,胡校長聽了他的遭遇,立即同意接收他到黃河科技學院上學。
真是喜從天降,耿繼濤的大學夢終於實現了!
為了培養耿繼濤,胡大白專門組織老師研究他的特長,針對他的情況製定了培養方案。冬天到了,耿繼濤還沒有棉衣,胡大白就從家裏把兒子的棉衣拿來給他穿上。耿繼濤覺得這是他有生以來感覺最溫暖的一個冬天。
在這個溫暖的大家庭裏,耿繼濤的學習進步很快,他的音樂天賦得到了極大的發揮,他越來越渴望舉辦一場個人音樂會。校團委把這個事彙報給胡大白,當即得到她的支持,於是黃河科技學院舉辦了曆史上首次學生個人音樂會。
“袖珍女孩”王春芳在黃河科技學院有一個胡大白經常提到的知名度很高的學生,名叫王春芳。她是黃河科技學院唯一曾經在央視《半邊天》欄目中亮相的女生,也是胡大白傾心扶助的一個殘疾學生。
王春芳出生在農村,從小患有佝僂病,身高不足70厘米,下肢變形彎曲,成為終身殘疾。在一個貧困的家庭,患上這樣的先天殘疾,無疑意味著她未來的人生將會陷入可怕的境地。
但王春芳偏偏是個非常要強的孩子,幼小的她不斷竭盡力量向命運發起抗爭。從小學到中學,她因貧困、殘疾,飽受他人的歧視和汙辱,心靈上傷痕累累。可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聽到了胡大白在鄭州經濟廣播電台做的直播節目,改變了她的一生。
在節目中,胡大白講述了自己致殘之後如何艱苦創業的故事,她鼓勵人們,要奮鬥,不要向命運低頭。收音機旁的王春芳被胡校長的經曆深深打動了,她含淚給胡大白寫了一封信,訴說自己想繼續讀書的願望。令她萬分驚喜的是,她很快收到了胡大白的回信,邀請她到黃河科技學院附屬中專就讀。
王春芳和父母一路勞累來到學校時,驚喜地發現,學校已經為她安排了住宿,還特意安排了四個同學負責她的生活起居和學習。在這個溫暖的大家庭裏,內向的王春芳漸漸變得開朗起來,成績一路上升,不僅完成了中專學習,還繼續攻讀了大專。喜歡唱歌的王春芳參加了鄭州市殘疾人卡拉OK大賽,並獲得三等獎,被觀眾稱為“袖珍歌手”。
麵臨大學畢業的時候,她又一次陷入了困境: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有誰願意給一個殘疾的女孩子一份工作呢?
在她痛苦無助的時候,校長媽媽胡大白再次向她伸出援手,破例讓她作為一名大專畢業生留校工作。她決定要做一個像胡大白一樣的人,要不斷拚搏,不能滿足於現狀。兩年內,她的業餘時間都用於學習,終於拿下了本科文憑,成為黃河科技學院一名出色的工作人員。
別的學校不收的,我們收!
胡大白曾飽受殘疾的折磨,因此她特別關心有殘疾的學生,希望能夠幫助他們,圓他們的大學夢。於是她主動向省招辦作出莊重承諾:“隻要是符合錄取條件的殘疾學生,別的學校不收我們都收。”
2006年9月14日,在胡大白校長的關心幫助下,自強學子鄒尊喜終於實現了“背父求學”的心願。鄒尊喜因為父親癱瘓在床無人照顧,母親早年離家,家境貧困,沒有按時報到,他給校長信箱發來一封郵件,表達了要帶著父親上大學的心願,胡大白校長知道後特別作出批示,並派專車將父子二人接到學校,給予妥善周到的安排。
汶川地震後,黃河科技學院主動接受了地震中受傷致殘的堅強女孩段誌秀,在學校和同學們的關懷照顧下,她刻苦學習,自強不息,2011年被評為十大“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之一。
曾經被媒體高度關注的“腦癱兒考上北京理工大學博士”的張大奎就是黃河科技學院的學生。在胡大白的特別關照下,把高考落榜但一直照顧張大奎的程勇破例接到學校,讓他們坐同桌方便照顧,才使得張大奎能在黃科院讀完了大專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