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航海在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2 / 2)

曆史記載,鄭和(1371—1433)七下西洋,出使過36個城市和國家。鄭和航海時代代表了中國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1460—1524)、哥倫布(1451—1506)等人早80多年。當時中國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海裏程、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方麵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而且,鄭和航海不帶任何殖民侵略性質。中國對航海的貢獻,除了在工程技術方麵的創舉,各種精致具有特色的工藝品等都已經融入了世界航海曆史。

世界性的交流溝通

遠航探險使居住在不同大陸、島嶼上的人們實現交流溝通。對海洋和未名地區的探索帶動了地理、水文、氣象、天文、測量和製造業、工程技術以及其他工業還有農業的發展,並且帶動了整個社會、文化的進步。

九層展廳全是船模,從獨木舟到現代大型豪華遊輪,包括希臘的三列槳戰船、諾曼人和漢薩同盟時期的船隻以及勃蘭登堡的三桅快艇等都有,曆史意義非凡。據介紹,這些船模共有2.3萬多隻,全以1:1250的比例製作。人們在這裏更能體會到“濃縮的都是精華”的真正含義。世界許多大的海運公司也能在這裏找到他們的船隻。這裏的所有船模用材珍貴,還有獨一無二的骨製船模,它們屬於稀世珍品。

在兵器展廳,除了展出歐洲大航海時期的火炮外,還有一些獨家冷門的展品,像來自波斯的有著3000年曆史的銅劍、羅馬人和諾曼人的劍。海軍製服的收藏,記錄了世界海軍發展史的一個側麵,其中帶有紅五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軍帽,給世人一個醒目的亮點。展品還包括船旗、勳章、獎章、手稿、證明文書、航海日誌、明信片和航海家遺物等。

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的圖書館和檔案館裏有12萬冊圖書和大型地圖冊、5萬張設計圖紙、2000個電影膠片和50萬張圖片及1.5萬種船上菜單,為航海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就筆者的現代遠洋生活而言,船上中、晚兩頓,大廚都要在餐廳黑板上公布菜單,但是沒人想到這也能收藏。

全部看下來,不但每個展廳都有中國的航海亮點,就是世界航海史也以“中國”開篇。中國的航海曆史,公認的是從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派出船隊開始。大量的中國船舶模型、清朝水兵製服、象牙船雕、海事文書、瓷器等展品,讓來此館參觀的世界各地遊人認識了中國的航海曆史。

(本文圖片由作者拍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