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航海在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1 / 2)

中國航海在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

域外飛鴻

作者:劉少才

收藏人—彼得·塔姆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收藏。筆者曾為職業海員,20年間到過84個國家,對國際航海界的收藏留下最深印象的有兩處,一處是中國大連貝殼博物館,另一處是德國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

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是在德國人彼得·塔姆收藏的基礎上創辦。彼得·塔姆出生於漢堡,一生沒有從事過航海,但他卻以另外的方式與航海緊緊聯係在一起。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1934年塔姆六歲時,母親送給他一隻船模,從此,在他幼小的心裏產生巨大的影響。他開始收藏航海物品,一發而不可收。他經曆了整整74年,不懈地努力收藏,成果簡直驚呆了世人:各種藏品器物包括船隻模型、建設圖紙、各國海軍製服、海事藝術品等4萬多件,另外還有照片100萬餘幅,展示的世界海運曆史跨越了3000年。

塔姆把他的私人收藏奉獻給了社會公眾。漢堡市政府投入3000萬歐元將漢堡港內一座有120多年曆史的新哥特式紅磚老舊倉庫改建成國際海事博物館,於2008年6月25日開館。博物館高達10層,展廳麵積達1.6萬多平方米,按航海、海戰、船模等十個主題展出與全球航海曆史及現狀相關的各類展品,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航海博物館。

中國航海主題

展館在設計上給人一種親臨大客船的感覺。一樓稱甲板層,二層以上是展廳。出於骨子裏那些不散的海腥味,筆者對“船上”所有布局實物都感覺親切如舊。

博物館內有許多關於中國航海的藏品,就是對航海沒一丁點印象的中國遊客也會仔細觀看。二層展廳有一件展品—錦旗,旗上繡龍形圖案和四個大字“救人溺海”,邊上一行字記述一段海難史: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七月初二,中國一艘漁船在廈門洋麵沉沒,路過的外國“依禮沙”輪見狀,立即掉轉船頭,救起十餘人送到上海。船東王增祿“特此製旗銘謝”。1899年的感激之旗竟然被保留下來,它是怎麼流轉到了收藏人塔姆手中的?館內沒有記載。

還有讓中國遊客備感親切的是,此館設有“中國早期的航海”主題介紹。航海探險在西歐和北歐的曆史上曾盛行一時,有書不盡展不完的事件與人物,可這裏卻有中國航海家鄭和的一席之地,可見辦館人是尊重曆史的。

在三層大廳,鄭和塑像昂首挺立,他與哥倫布、麥哲倫等一起被稱作世界航海“七大人物”,並且排在第一位。中國福建省贈送的鄭和下西洋的寶船模型,長1.5米,高1米,也被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收藏,象征著當今中國和平、交流和開放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