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蔡的琴緣(2 / 2)

隨後的八年,就是阿蔡向姚公白先生努力學藝的過程。當時,姚公白先生寓居上海,阿蔡每個周末一大早從杭州坐頭班火車出發,到站後再坐40分鍾的輕軌和20分鍾的出租車,準時10點20分進姚先生的家門。師徒兩人也不講究,一壺清茶、一爐清香,就從上午一直上課到傍晚夕陽西下。

“跟著公白先生學琴,越學我越覺得有學不完的東西。”阿蔡說:“在公白先生的逐操傳授下,多年來我習得了《高山》《陽春》《流水》《龍溯操》《華胥引》《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烏夜啼》《廣陵散》(全本)等近四十首極具浙派姚門琴風的傳統琴曲。”

阿蔡動情地回憶,這期間她與公白先生結下了情同父女般的深厚感情。

琴緣:從學藝到傳承

2014年10月29日,這是一個令蔡群慧永生難忘的日子。在香港誌蓮淨苑文化部,姚公白與蔡群慧進行了莊重的拜師儀式。

拜師儀式上,阿蔡贈送姚公白先生一把她特意在杭州布置的慧廬琴房的鑰匙,希望老師常回杭州住住,也讓更多的杭州古琴愛好者領略浙派姚門古琴的風采。姚先生則回贈弟子一把在日本定製的絲弦,他說絲弦與古琴猶如衣服之於人,希望蔡群慧能“去技”,達到由有意識到無意識轉換的得道境界。

這是姚公白先生第一次接受拜師之禮,同時也是浙江省文化廳青年藝術人才培養之“新鬆計劃”首次離開浙江走進香港的活動。

作為姚公白先生正式認可的關門弟子,阿蔡自然心得多多。而如今,她也漸成名家,開始開班授課,把浙派古琴傳承給更多願之學習者。

阿蔡說,姚公白老師給她最大的啟發是,讓她懂得了學琴的意義並不在於技巧,而是在於精神層麵的修養。現在不少來向阿蔡學琴的人,大都是事業有成、思想成熟的成年人,“他們學琴並沒有太多功利的想法,更多的是追求內心的平和”。

麵對這種角色轉變,阿蔡談了她眼中古琴的價值所在:“通常一首古琴曲背後,會有一個美妙的曆史故事,積澱著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在當下浮躁和功利的社會氛圍中,古琴真正的魅力,就是能為人們帶來一絲寧靜、一份與傳統溝通的哲思,身心得到陶冶,情感得以升華。”

確實,便如俄羅斯音樂家阿倫特所說:“在中國,隻有古琴能夠與玄妙的心靈世界相通,是聖人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