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蔡的琴緣(1 / 2)

阿蔡的琴緣

藝術天地

作者:葉永期

一位學習西洋樂器出身的女子,同時走上了中國傳統音樂的道路,並薪火相傳,成了浙派古琴的後繼之人。

知道蔡群慧其人,是因為讀了她的關於學琴、愛琴的文章—《琴緣》。文章落筆娟秀,細膩描述了她拜浙派古琴大師姚公白先生為師的經曆,以及她對彈琴這件事的見解。

旁人告訴我,她秀雅脫俗、待人親和,被音樂圈子裏的人昵稱為“阿蔡”。

為了讀懂阿蔡的琴緣,在一個天氣晴好的冬日下午,在浙江昆劇團的小樓中,我與她見麵。

因緣:從大提琴到古琴

叩門,“請進”。

小小鬥室中,一爐香、一壺茶、一把琴。見我來到,阿蔡起身讓座,客氣地寒暄、倒茶,禮數周到而讓人覺得親近自然。回想那篇《琴緣》中所言:“古琴餘韻悠長,可以讓人慢慢地沉靜下來,回歸內心的寧靜和無邪”,不由感歎“文如其人”。

“我聽說,您之前的專業是大提琴,作為浙昆的伴奏,已經小有名氣。是什麼動因,讓您轉到古琴上來呢?”開門見山,我把我最想知道的問題拋了出來。

“先糾正一下,其實我學古琴,談不上‘轉專業’,而是專業拓展。大提琴依然是我的本職工作。而古琴,則是我個人音樂之路上的一次拓展。”阿蔡的話說得很謙遜,可依然流露出對本職工作的認真負責和對古琴的強烈熱愛。

“我接觸古琴是在2002年,算到今,已經13年了。”阿蔡說,“當時,我學古琴是由省級非遺浙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之一的徐君躍老師啟蒙的。”

“學古琴其實是一個與大提琴專業並不矛盾的選擇。美學家宗白華曾說:隻有從心靈方麵才能啟發技術的意義。浙派古琴穩健恬淡、含而不露、生動而不流俗的獨特琴風,對於一個已經從事音樂行業的人來說,有著陶冶性情的作用,而這對於我更好地從事大提琴工作有著直接的裨益。”

阿蔡回憶,她當時年輕氣盛,曾問徐君躍老師:“浙派古琴最優秀的傳承人是哪位?”

徐君躍老師回答:“首屈一指的,當屬我的老師姚丙炎。可是他已於上世紀80年代去世。現在可稱浙派頂尖大師的,就是姚老先生的兩個兒子姚公白、姚公敬。”

阿蔡默默把這些話記在了心裏。她說:“學最好的浙派古琴,跟最好的老師,這是我學琴之初的想法,‘姚公白’這個名字,就成為我的目標。”

人緣:從名師到高徒

2004年,阿蔡終於有機會見到仰慕已久的姚公白大師。“我鼓足勇氣提出拜師請求,公白先生赧然微笑,始終語噎,婉言謝絕。”阿蔡記得姚先生當時說:你先練習《烏夜啼》琴曲,一年半後再來找我吧。

阿蔡不灰心,一年半的時間,足以讓自己的琴藝再上水準。她努力習琴,終於等到那一天。

2006年,在阿蔡策劃的“幽蘭雅韻昆曲古琴音樂會”上,姚公白先生受邀作壓軸演奏。“公白先生的演奏讓人驚為天籟,猶有一股清輝耀人。一曲千秋,眾望所歸。”音樂會後,執著琴學的阿蔡再一次向姚公白先生提出拜師的請求,但姚先生依然顧左右而言他,不過言語間似乎有所鬆動。阿蔡說:“公白先生要求拜師人不聽錄音,獨自彈出《鷗鷺忘機》這首著名的古琴開指小曲。這足以讓我興奮不已,雖說拜師依舊渺茫,但並非遙不可及。兩周後,我帶著一首雖不成品卻是用心練習的《鷗鷺忘機》惶惶而登姚師門庭。這份長達幾年的執著和一份濃厚的家鄉情結終於打動了公白先生,他收下了我這個來自家鄉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