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梁湖江山中學地處偏僻,交通閉塞,資源也十分缺乏。工作學習在此的師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環境的不理想,很難吸引好的師資力量,進一步影響到當地的文化教育。得知這一消息,遠在香港的張傑深感不安。1995年暑假,他特意回鄉,顧不得旅途疲勞,第二天就冒雨去了江山中學,和大家商量出了一個方案—將江山中學並入梁湖鎮中。次年,張傑慷慨出資,新建了梁湖鎮中教學大樓,兩校合並順利完成。為鼓勵學生勤奮學習,他還捐資設立了“張傑獎學金”。
這些年來,從城區到偏僻的山溝溝,張傑一共資助建造了21幢教學樓,包括上虞中學的教學大樓、圖書館、宿舍樓,還有皂湖中學、皂湖小學、覆卮中學、湖西小學等的“張傑教學樓”,並為這些學校增添了許多教學設備。一幢幢大樓,一張張課桌椅,都浸滿了他對家鄉學子的愛和期望。他說:“看到故鄉的土地上建起的新教學大樓,我感覺自己活得很充實。自己好,不算好;家鄉好,才算好!”
2007年,梁湖鎮中改名“張傑中學”,並聘請張傑為名譽校長。該校特設了一個永久性的張傑事跡陳列室,將他的“最美”事跡展示給眾人,教育學生學習“張傑精神”,不忘家鄉,不忘報國。如今的張傑中學,校園裏幹淨整潔,朗朗讀書聲回蕩在走廊裏,讓我們感受到的是下一代的新希望。
永恒的浙江驕傲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投資慈善仿佛向來是富商之為。一個賣茶葉蛋的小販,堅持用自己的雙手為社會奉獻一生,這是最讓人們感動和深思的,這也是“張傑精神”中最珍貴的地方。
張傑的故事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也有不少人產生懷疑。有人去香港,專門到他的小店鋪察看。當看到他的小小店鋪、看到他在辛苦地幹活時,人們明白了支撐他的力量是一種美好的信念,而不是金錢和財富。張傑並不是一個存於新聞中的“遙遠”人物,而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
2005年,張傑當選為“浙江驕傲”和“感動紹興”十大人物,2006年他被列為“感動中國”候選人。他向故鄉人民展示的是小人物的偉大,他的不朽義舉讓生命的意義更加厚重。
在上虞,像張傑這樣的人物層出不窮,他們是這片文化熱土的傳承者。這裏的人們一直保持著質樸純善的本真,並把美好的精神播揚開去。這裏各種各樣不同事跡的“最美人物”用他們自己真實的故事,向更多的人傳播著屬於這個時代的社會正能量:不論個體的力量多麼微小,隻要有堅持的勇氣,隻要能夠團結一心,就能彙聚成一條大河。
上虞“最美人物”表彰晚會令我們十分感動。夜幕下晚會散場,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很多感慨,人們對生活的領悟更加深刻:每一個人都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關愛他人,回報社會。當實現了自我價值的同時,個人的精神也將得到提升,我們的社會會變得更美好。“最美人物”的“最美現象”不隻是一時的,它激發的正能量是永恒的,它始終為和諧浙江的建設提供著精神支柱。
張傑是我們時代的驕傲。他不僅感動了紹興,也感動了全中國。“張傑精神”將會永遠保留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激勵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