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傑:從感動紹興到感動中國
七彩人生
作者:徐雅萍
2014年秋,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采訪了感動中國的愛鄉楷模張傑先生。我問老人:“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你,心甘情願默默付出20多年?”老人回答:“中國長期貧困,人口多,負擔重,單靠國家的力量是不夠的。社會發展需要人民群體素質的提高,所以我選擇捐資助學。”
茶葉蛋裏的希望
在成為愛鄉楷模的道路上,張傑從未考慮過將來會有誰認識他,未曾想過能得到什麼回報。
張傑是紹興上虞人,1928年出生,家境貧困。他小學尚未畢業就外出謀生,經曆過流浪奔波,做過各類小工。磨難磨礪了他的個性,也打造出他堅韌的品格和高潔的靈魂。
到而立之年,張傑開始了香港的“淘金”生活。他在香港九龍租了一間不足6平方米的零售鋪,做起了賣茶葉蛋、賣粽子、賣蟹的小本生意。生意不大,忙忙碌碌,買進賣出,但也慢慢有了起色。
打拚積攢的一些辛苦錢,張傑並不想用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他保持吃粗茶淡飯、穿廉價衣衫的習慣。張傑說,他沒有喝過咖啡,沒有出去旅遊,隻是希望用省下來的錢為家鄉的教育事業添一份力。
我見到張老先生是在當地“最美人物”表彰晚會上,他著一身灰色布衣,臉上笑容質樸。主持人將張老先生留在舞台上,麵對攝像機鏡頭,他說:自己隻要身體健康,就會想到家鄉的教育事業。
張傑每次回上虞,總不忘大包小包地將一些土特產帶到香港賣。1996年是上虞中學40周年校慶,張傑受邀參加活動。活動間隙,他背著一隻大蛇皮袋去街上采購。平凡的小本生意中也有深刻的人生大義。張傑的人生大義就是報國愛鄉、捐資興學。有人稱他為老板,他對之回應:自己依然睡地板,因為“商住樓”總共隻有30平方米。他說,香港天氣濕熱,但家裏很少開空調。對自己節約得近乎“吝嗇”的他,卻將所有財富都獻給了家鄉的教育事業。幾十年來,小錢彙成大錢,張傑捐資逾千萬元人民幣,建起鄉間一幢幢教學樓。他千金散盡,留給孩子們知識文化。
如今,張傑告別了幾十年苦心經營的小店,開始在家安度晚年。他的生活來源依靠子女的供養,日子過得並不闊綽富裕。然而,張傑對家鄉的關愛依舊不改。八十大壽那年,子女一一拿來祝壽金,他不多想便將這些錢捐往上虞21個鄉鎮(街道)的敬老院,給每位老人100元慰問金,讓他們過一個溫暖的春節。
每個人活在世間都是有限的,但“最美”的精神是無限的。張傑作為一個普通商販,在節衣縮食的背後,表現出人性大愛,鑄就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那故鄉的風故鄉的雲
在上虞的悠久曆史中,曾有過許多像杜亞泉、陳春瀾等捐資辦學的鄉賢。張傑幾十年的付出與堅持,說到底都是出自他對故鄉無法忘卻的愛,他願為那裏的一草一木增添更美麗的色彩。
早些年,張傑被上虞旅港同鄉會推為永遠名譽會長。一介平民的他心中一直懷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德準則,從故鄉到祖國,從小家到大家,他時刻不忘的是祖國的繁榮與昌盛。
經曆了舊社會生活的艱苦,飽嚐了移居香港後的風霜雨雪,張傑深刻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深知國家富強的根本是提高教育水平。對家鄉學子的關愛,令他年邁的身軀變得偉岸和高大。惠澤鄉裏,功在千秋。自1979年以來,張傑共向家鄉捐資1500多萬元人民幣,助建過38所學校,直接受益學生1.5萬多人,在這些學生身上,都帶著張傑愛鄉愛國的美好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