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抑揚相生法寫事件

閱讀集訓營

【名作選段】

有一天,在離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見了一個賣玉米的人。……

我不愛吃烤玉米,想買他幾穗生的,回家去煮。我指著他烤著的玉米問:“多少錢一穗?”

“一塊五。”他轉動著竹簽,頭也不抬地說。

“我想買四穗。”我說。

他抬起頭,問了句:“你能吃了四穗?”

“我要買生的,回家去煮。”我說。

他抽著鼻子,很幹脆地說:“不賣!”

我以為他怕我跟他講價,於是安慰他說:“我買生的,也按一塊五一穗的錢給你。”

“那也不賣!”他堅決地說。

這讓我大惑不解。我開導他:“你賣熟的才一塊五,而我買生的是一樣的價,省了你的炭火,還省了你的力氣,你怎麼算不過來賬?”

一聽我嘲笑他不會算賬,他沉下臉,指著我莊嚴地說:“賣給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夠吃了怎麼辦?”

——遲子建《玉米人》

【技法支招】

“抑”是壓低、貶損,“揚”是抬高、褒揚;“相生”是說文章要有“揚”有“抑”,相互生發,富於變化。其中常見的是“欲揚先抑”,即對人欲表揚而先批評,對事欲說對而先說錯,對物欲說好而先說壞。當然,“抑”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充分地“揚”。“欲揚先抑”的構思方法能通過情節的起伏、情感的波瀾,激起讀者閱讀心理的落差,從而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另外可以把正在發展的主要情節或尖銳的矛盾衝突懸置一下,暫時不把情節發展的結局告訴讀者,讓讀者產生強烈的期待心理和追根究底的閱讀衝動,從而收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效果。如作者選擇小攤販的故事為材料,直接陳述交易場景,摒棄故事交代時常用的外貌、神情、心理等描寫方式,純用對話完成,簡潔清楚,人物形象躍然紙上。特別是“我”開導小攤主後,以為按照常理他應該賣給我,卻根本沒料到小攤主回答:“賣給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夠吃了怎麼辦?”這是個匪夷所思的答案,不光作者,連讀者都納悶兒,攤主難道不是為了賺錢嗎?但恰恰是這一點讓這個攤主與眾不同起來,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牛刀小試】

高三的第一天,我見到了我的新課桌。

黃色的桌麵已有些斑駁,鐵製的轉軸也生鏽了。每次開關翻蓋,總有“吱呀”的聲響。“這什麼破桌子!”我有些惱怒,再加上因心裏莫名擔心高三的生活而存在的一股無形的壓力讓我有些心煩意亂,我狠狠地把一堆書胡亂地塞了進去。

無意中我的目光掃到了桌子左下角,一行淡淡的痕跡吸引了我。

這大概是用圓規尖刻上去的,字跡很輕很淡,似乎吹一口氣,它就會了無痕跡。細細來看,字體娟秀,轉角處帶著毛筆字的筋骨,似乎一彎一折都凝聚了很多心血。這應該原本是一位學姐的課桌吧。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我凝視著這行淡淡的痕跡,一字一頓地讀著,心裏仿佛有夏日略帶涼意的風輕輕拂過,稍稍平複了我有些煩躁的情緒。

我一下子來了興趣,發誓要把桌子前主人留下的痕跡一個個全找出來。

桌子左邊有一團黑色,大概是粘鉤被拉下來後留下的。這團黑色像是一隻熊,我腦中一下子跳出一隻黃色的泰迪熊,正不情不願地貼在側壁上被一隻白皙柔軟的手按住。那隻手還似意猶未盡地用大拇指使勁按了幾下,接著這個熊形粘鉤就伴著主人走過那最忙碌充實的一年,直到被拔下。或許它被主人帶到了大學,而這團痕跡卻留了下來,似乎在訴說著往日的成功與失敗,歡笑與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