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時事素材積累與多維解讀(3 / 3)

2013年11月3日,鄭州市高新區愛因斯坦塑像廣場旁,“大兵修車隊”又開了個“分店”,服務內容也拓展為“大兵修車”“大兵助殘”“大兵理發”“大兵講壇”等一係列活動。有學員說:“這麼多年幫助別人修車,我感覺自己沒有失去什麼,反而得到了大夥的尊重,體會到了快樂,我覺得值。”看著市民匆忙而來、滿意而歸的身影,對大兵修車隊員來說是最大的安慰。

【多維解讀】

1.學雷鋒不是一陣“風”。義務修車24年,“大兵修車隊”由20年前的一次學雷鋒開始,多年不停。雷鋒精神隻要有人堅持,就永不會過時,永不會是形式。

2.“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郭明義曾經這麼說。他是當代的雷鋒,而我們的社會從不缺少雷鋒,也不是隻有一個雷鋒。隻要人人學雷鋒,那麼人人都是雷鋒。

“腦癱少年”陳超上課從不遲到

2013年,陳超榮獲2013—2014學年“感動川大”榜樣力量暨學生新聞人物之年度勵誌人物,頒獎詞是“最堅強腦癱少年,他是一個永不放棄、自強不息的心靈行者。”從開始的孤獨變得漸漸適應,陳超認為他的大學生活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獨立。“我獨立地去麵對生活上的問題,處理一些人際關係也更加成熟。同學老師也對我挺好,我也由被動變得更加主動。”在陳超室友眼中,陳超是個非常獨立的人。“我每次提出幫他洗衣服、打水,他死活都不同意,堅持自己來。”有舍友說。為了上課不遲到,陳超每天早起40分鍾。由於身體原因,陳超走路比一般人慢,從宿舍走到教室,一般人十幾分鍾就夠了,他卻需要半個多小時。他說:“不能改變的事實就不要去勉強和抱怨。”陳超很感謝父母對他的照顧。他不想一輩子依賴父母,做“啃老族”,而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給父母提供一個好的生活。

【多維解讀】

1.獨立。獨立之精神,從“五四”開始,胡適就呐喊過,魯迅呐喊過,無數仁人誌士呐喊踐行過,但是如今學生們的獨立精神仍缺失。陳超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3.感恩。比起當今許多“啃老族”,陳超不僅懂感恩父母,更有反哺之心,難能可貴。

7旬老太管理烈士陵園

23年幫12名烈士找到親人

鹽城市濱海縣八灘烈士陵園管理員周萬平今年69歲,做烈士陵園管理員已經23年。1990年,濱海縣在當年王橋戰鬥的地方建起了烈士陵園,時年46歲的周萬平主動要求做陵園管理員。“做管理員之前,我是村主任,幹了12年。”周萬平笑著說,陵園管理員工作單調、辛苦,待遇低,沒人願意幹,但她主動要求做這份工作。周萬平自豪地說,當年母親是當地的婦女自衛隊隊長,組織婦女們到戰場上抬擔架,還有就是負責警戒,得知鬼子要來,及時組織老百姓轉移。“我媽一輩子幹革命,我是向我媽學習的。”她說,不少烈士犧牲在這裏,但找不到親人,她便是烈士的家人和親人。“我做事憑著自己的良心,人家在20多歲、十八九歲時就把生命獻出來了,我們怎麼能不為他們做點什麼呢?”

【多維解讀】

1.放棄與堅守。她曾是村主任,後來卻主動要求做烈士陵園管理員;她的兒子是年收入千萬元的商人,她卻安守清貧,不願享清福;每月收入60元,她自費維護烈士陵園……她放棄了許多東西,卻一直堅守著另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是我們的曆史與責任。

2.無悔。雖然年事已高,但她仍堅定地說:“哪怕到90歲時,隻要還能走動,我就還要守護陵園。我願意終身守護,無怨無悔。”人一生總要做讓自己無悔的事,這些事組成了我們人生最精彩的部分,也讓我們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

3.良心。“我做事憑著自己的良心,人家在20多歲、十八九歲時就把生命獻出來了,我們怎麼能不為他們做點什麼呢?”周萬平的良心是她做事的準則。在良心變得越來越稀缺的當下,呼喚良心的回歸,呼喚人性的回歸成了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