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腐敗需改變“患病”的政治生態
機關與基層
作者:蔣來用
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在山西省領導幹部大會上指出,山西省的政治生態存在不少問題,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形勢嚴峻。從政治生態角度對一個地方的黨風廉政建設提出嚴肅批評,對省委班子作重大調整,在黨內尚屬首次。搞腐敗要被追究,反不了腐敗要擔責,中央向各級黨組織釋放強烈的反腐信號,批評問責不含糊,壓力傳導強有力。解決“患病”的政治生態問題,準確把脈當前腐敗形勢,敢於“揭醜”說亮話,勇於革除“遮醜護短”陋習,中央再次吹響正風肅紀的“號角”,向社會注入新的信心與希望。
窩案串案頻發表明政治生態脆弱
2014年,山西省半年內就有7名部級領導被查,其中擔任過省委常委的5人,位列全國之首,打“老虎”還牽出大量其他腐敗案件,腐敗集團化、群體化特征明顯。貪腐官員級別高、數量多、窩案串案頻發,是政治生態脆弱的重要表現。吸取山西腐敗窩案教訓,需要高度提防以下衝擊和破壞:
選人用人不當會嚴重破壞政治生態的“中樞係統”。領導幹部在政治生態建設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五湖四海”選人用人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和要求。一些領導幹部操作中卻“變了味”“走了樣”。有的搞“山頭主義”、“小圈子”,拉幫結派、黨同伐異、近親繁殖,裙帶形成了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網。正派能幹廉潔、群眾認可擁護的幹部被“涼拌”,背倚權勢、阿諛奉迎、不學無術的人卻被重用。“小圈子”文化使得同事關係庸俗化、江湖化、市場化,下級稱領導為“老板”、“老大”,上級呼下屬為“哥們兒”、“兄弟”,把分管領域當成“私人領地”,把下屬變成自己的“家臣”。“小圈子”以權力為紐帶,以謀利為目的,或謀求升官,或貪圖錢財,或圖辦事方便,各有各的利益需求,彼此相互照應,把“睜隻眼閉隻眼”放縱違紀違法視為“夠哥們兒”,把“不表態”是非不分當成“法寶”,把“打哈哈”不得罪人作為“護身符”,原則底線喪失,良知理性障蔽。不良的選人用人風氣使法律製度被“架空”,約束和監督“落空”,“硬杠杠”成了“軟棉花”。選人用人“閘門”失守,權權交易、權錢交易、權情交易、權色交易就輕易滲透到其他領域和環節。有的上下關聯,內外勾結,形成利益共同體,一個落馬多個受牽連,政治生態遭受嚴重破壞。
不正之風嚴重侵蝕政治生態的“免疫係統”。政治生態是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綜合體現,不正之風則是滋生腐敗的溫床。不正之風盛行,反腐敗則成本高昂且難以根本遏製。“風起於青萍之末”,隻有將大量不正之風刹住,不讓其發展成為嚴重的腐敗,嚴峻複雜的腐敗形勢才能根本好轉,從政環境或政治生態才能改善和淨化,消極腐敗現象滋生的土壤才能從根本上鏟除。十八大以來,中央帶頭落實八項規定,紮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持之以恒糾正“四風”,嚴肅查處頂風違紀行為,取得了明顯成效,“增量”腐敗得到有效控製。但一些地方領導幹部作風問題仍然時有發生,有的大操大辦婚喪喜慶借機斂財,有的違規使用公車和占用其他公共資源,有的違規公款聚餐飲酒、出國旅遊、購買年貨等,嚴重損壞政治生態自我淨化功能,成為黨風廉政建設的一大頑疾。
扭曲的政商關係掏空政治生態建設的“地角石”。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要理順,官員與商人的距離要適當。商人攀附權力、結識領導幹部,意在獲得方便和“特殊管道”,攫取額外資源和利益。領導幹部結交商人,有的不完全是為了招商引資等正常需要,而是為了物色享樂消費的“埋單者”、謀取私利的“渠道商”。權力與市場攪拌在一起,如果沒有約束和限製,官商“牽手”會迅速而緊密,直至形成牢不可破的利益聯盟。在很多腐敗窩案中,都可以清楚看到政商關係的陰影,山西落馬官員背後的複雜政商關係圈則是其中典型。有的地方將“市場決定性作用”置之腦後,“人脈”、“關係”仍是撬動資源的杠杆,市場失去了規則,權力掙脫了約束,給官商勾結謀取不當利益提供廣闊的舞台。一些領導幹部打著交友、學習、招商引資等名義,絞盡腦汁創造機會與商人“交朋友”、“套近乎”。領導幹部與商人“稱兄道弟”、 “勾肩搭背”,常常在一起吃喝玩樂,走得太近太親,哪能不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