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麵深化改革的幾點思考(2 / 3)

堅持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的改革指導戰略,還要提到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的實施戰略。這個實施戰略是中國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的基本經驗之一。中國改革采取的是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的實施戰略。否則就無法解釋,人民公社這樣一個堅如磐石的政社合一的製度,幾乎一夜之間就被廢除了。這是重點突破的鮮活例證。中國深化改革,還得堅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看準一個要害或症結,就要果斷出手,千萬不要拖,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對那些阻礙甚至反對改革的頑固勢力、既得利益集團,或者突出製約經濟轉型的體製機製障礙,大家都希望能早一點觸動,早一點破解。否則,一味等待時機,等待各個利益集團不斷磨合,形成共識,那隻能坐失良機,結果久拖不決,不僅造成尾大不掉,還會導致改革的經濟環境越來越緊繃。人們可能會有一種共同的感覺,越是觸動既得利益的深層次改革,在利益圈子裏就越是難以形成改革共識。這就意味著,改革攻堅戰要在不能形成共識的情況下果斷打響。而且,當經濟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運行環境越來越不寬鬆的發展階段已經到來時,短期宏觀調控措施很難奏效,改革所麵臨的回旋餘地也不像以前那麼大,這就可能更需要加大力度破解體製機製障礙,實施改革的重點突破了。根據我們課題組的預測,未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到2030年可能下滑到6%以下,那時候我們深化改革的經濟環境會更加趨緊。

搞好頂層設計,是強調改革方案的全局性、科學性與權威性;摸著石頭過河則是堅持實踐第一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繼續鼓勵基層創造,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在改革實踐中不斷校正和完善改革方案。整體推進,是強調改革實施進程的統籌規劃和步調協調性,有利於打破盤根錯節的既得利益格局,形成改革的良好氛圍,避免單兵突進可能導致的夭折;重點突破,則是要抓住時機,乘勢而上,迅速攻克繞不過去的改革難關。這樣的改革戰略支撐了以往改革的成功,也是未來改革進一步取得成效的保證。

第三點思考:改革戰略要促進發展戰略轉型,發展戰略要為改革戰略留出實踐空間。最近幾年,如何防止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似乎成為國內外討論中國經濟轉型的時髦話題。

我們國家的地區差距極大,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貧困群體溫飽問題還很突出,離下中等收入乃至上中等收入還有很長的距離。這些地區麵臨的首要挑戰是能不能避免掉進“低收入陷阱”,而不是談論“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再看東部發達地區,一些省份的人均GDP按市場彙率換算達到1萬2千美元,已經跨進高收入國家的最低門檻,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狀態是人均GDP2萬多美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的研究表明,按可比較的“國際元”換算,中國總體上的人均GDP達到1萬1千美元,已經超越了按照國際元測算的中等收入水平,下一步中國所麵臨的挑戰是能不能翻越高收入門檻。國內各方麵長期對於經濟增長速度有一種難以割舍的熱衷,一遇到經濟波動就很容易轉移對結構調整和改革的注意力,而“中等收入陷阱”話題恰恰是在中國經濟增速已經出現趨勢性放慢的背景下熱鬧起來的。考慮到這些因素,我覺得應該防止掉進另外兩個陷阱:一個是保速度陷阱,另一個是不改革陷阱。

製定發展戰略本身是要科學務實的,並且需要改革戰略提供製度保障。鄧小平提出的中國現代化三步走戰略體現了這種精神。要達到建成全麵小康社會和中等發達國家的發展戰略目標,隻能越來越依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全麵深化改革激發的新動力,獲取經濟轉型和製度變革帶來的新紅利。我們的改革戰略應當促進和確保發展戰略更加科學化、務實化,更應具有預見性。我們的經濟改革方向必須堅定不移,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方向持續推進。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有一句話應該給予足夠重視,就是在廣度和深度上繼續深化市場化改革。這句話在三中全會前還有比較尖銳的爭議,一些人在批判它,說這個提法是經濟社會領域許多矛盾和問題的根源,我們中國改革的偏差就是過度市場化。我認為理論界對這個論述的關注度不夠,研究宣傳力度不夠。在全麵深化改革的方略與經濟發展戰略之間,改革戰略一定要支持發展戰略更加科學化、務實化和有預見性;發展戰略也要為改革戰略的實施預留必要空間,營造寬鬆環境。兩個戰略互相促進,我們就能避免掉入片麵追求速度的陷阱和不改革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