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點思考:改革方案的謀劃和推進機製要進一步民主化、科學化、製度化。上世紀八十年代啟動經濟體製改革和探討政治體製改革的過程,在改革方案的謀劃和推進機製方麵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通過設立經濟特區、鼓勵企業和地方試點等辦法,先探索一些從舊體製突圍的局部經驗,然後將比較成熟的經驗加以總結、上升為理論指導和政策法規,推廣到更多地區乃至全國。同時,調動研究界老中青隊伍的積極性,盡量采取一些新的辦法,推動改革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比如成立體改辦、農研中心、政改辦等黨政機構,並組織社會研究力量,深入實際和改革開放第一線進行調查研究,提出符合實際情況的判斷和改革建議,共同推進不同領域的經濟改革。當時,中央黨校、國研中心、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和上海有關研究機構共組成9家課題組,對經濟體製改革中長期規劃進行研究設計(包括三年、五年、八年設想,簡稱“358規劃”)。這種做法是比較值得提倡的,它激發了一批年輕人投身改革實踐和理論研究,促進了改革實踐、理論研究和政策製定之間的良性互動,營造了濃厚的理論聯係實際、關心和推進改革的社會氛圍。當中國的改革進程走到今天,黨中央提出全麵深化改革的部署以後,我們更需要建立健全民主化、科學化、製度化的改革方案來謀劃機製和推進機製。
可以從四個角度考慮:一是繼續完善改革試點機製。現在越來越多的改革試點地區不再像過去那樣熱衷於要求中央給優惠政策,而是爭取先行先試權力,這值得肯定。二是繼續完善開放倒逼改革的機製。像設立經濟特區和加入世貿組織這樣空前力度的對外開放,對推動國內改革的深化起到難以替代的作用。今後實施自貿區戰略將進一步倒逼國內深層次的、難度大的改革。三是完善改革過程的人員分流機製。在打破壟斷、政府分權的改革中,越是有實權的部門、有壟斷特權的行業,越是會遇到人員分流的阻力和難題。對此要吸取過往改革的經驗教訓,妥善處理,以減少改革阻力。四是建立健全第三方評估機製。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後,成立了中央深改組,這是負責頂層設計、科學謀劃方案、協調推進改革的最高領導機構,深改組又決定實行改革決策和實施的第三方評估機製。這是深化改革的新機製。第三方評估機製既涉及綜合性強、協調性要求高的中長期改革規劃設計,也涉及需要具體落實的改革實施方案的年度跟蹤評估。這種第三方評估機製,好就好在加強了改革方案的科學謀劃,並配套加強了方案實施的事中和事後監督,切實體現了民主化、科學化和製度化的努力方向。目前,參與第三方評估的主要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國家行政學院和全國工商聯等比較超脫的政策研究機構和社會團體。他們與相關黨政部門分工合作,提出不同領域改革的中長期目標、分階段目標和主要任務等,根據這個任務單設計改革方案,然後對方案形成之後的落實情況進行事中事後評估、反饋、提出政策建議。這是超脫局部利益和部門眼界、避免各自為政的有效措施,也是保證改革順利推進的製度創新。在新的改革形勢下,評估機製確實是協調推進改革、全麵深化改革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不僅應當堅持鄧小平確定的大政方針,同時也要順應新形勢而采取新的辦法,使我們的改革方案能夠真正落地,接地氣,能夠有反饋通道,上達決策層,在實施中不發生大的偏斜,實現一種更好的上下對接。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此文是其在中央黨校馬克思理論研究部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論壇上的發言,根據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