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深化改革的幾點思考
執政與行政
作者:盧中原
紀念鄧小平同誌誕辰110周年,我們怎樣繼承和發展他的改革開放思想?談四點體會:
第一點思考:在衡量改革成敗得失、成效大小的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持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於”根本標準。即: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公布以來,社會上關於衡量改革成敗得失,是真改革還是假改革,有這樣那樣的說法。有人提出兩條:一條是國有企業民營化,一條是政府放權。我認為這不能成為衡量改革成敗或真假的兩個標準。這兩條屬於改革的具體內容或措施,而且國有企業民營化也不能概括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的全部內容。即使這兩個方麵都有進展,如果我們的國有企業效率仍然沒有提高,社會生產力沒有增加,綜合國力沒有提升,人民生活沒有改善,老百姓沒有從改革中得到實惠,就不能說改革是成功的。西方研究國有企業私有化的文獻表明,私有化之後國有企業的效率往往並沒有明顯提高,甚至還有下降。因為它的主要症結在於壟斷,而不在於實行哪種所有製。政府放權,放權的目的是什麼?放權放給誰?是放給市場、放給企業、放給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還是放給每一個下級政府?有些同誌非常擔憂,不少地方鄉鎮政權都已經家族化、黑社會化,如果中央政府層層放權,放到黑社會化的基層政權裏去會產生什麼後果?所以說,衡量改革真假或成敗得失的根本標準,如果僅僅以國有企業民營化和政府放權來衡量,是非常膚淺的,不得要領的,也容易蠱惑人心。
有些地方把放權叫做改革,收權也叫做改革,某項政策或具體工作變來變去都稱作改革,改革沒有目的,沒有標準,陷入“運動就是一切,目的是無所謂的”老套。這是值得反思的。我認為任何時候“三個有利於”都不能淡化,更不能放棄。無論是發展戰略的調整,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還是改革的全麵推進,永遠都要記住“三個有利於”是高舉鄧小平同誌改革開放大旗的根本。除了堅持衡量改革成效大小、成敗得失的根本標準是“三個有利於”外,還可深入研究不同層次的階段性目標,衡量階段性目標達成的具體標準。比如說在國有經濟改革和戰略性調整方麵,民營化之後帶來的成效應該是什麼?分階段的目標是什麼?又如,衡量是不是真改革,也可提出更容易把握、更為具體的衡量標準,例如看你敢不敢觸動大家都認為必須改的關鍵領域,敢不敢觸動那些既得利益者,如果連這些都不敢動,光有個漂亮的口號有什麼用呢?
第二點思考:中國的改革戰略要堅持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有人說現在提出頂層設計是對摸著石頭過河的否定,甚至社會上有一種否定摸著石頭過河的情緒。我認為,盡管摸著石頭過河並不是一個嚴謹的理論表述,但在實踐中,摸著石頭過河確實是我們黨在推進改革方麵比較成功的經驗,用政策語言叫作尊重群眾首創精神,鼓勵基層創造,允許人們大膽地試驗、大膽地闖出新路。現在人們也有另一種擔心,即頂層設計弄不好就成為部門設計,各部門維護自己的利益,屁股指揮腦袋,推出的政策名曰改革,其實往往是加強“條條專政”,而並不反映整體、長遠、跨部門的國家利益和來自基層的人民訴求,也不利於鼓勵基層創造。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發現這樣的問題和矛盾非常深刻,與其依賴各個部門搞什麼徒有其名的頂層設計,還不如允許地方和基層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由於改革的頂層設計不可避免地要觸及一些部門的既得利益,而實際設計過程又不得不分解到各個相關部門,因此這種設計機製本身並不能保證所謂“頂層設計”就一定是科學的。即使頂層設計的機製比較合理,能夠突破部門利益的局限,它也不能替代摸著石頭過河,因為中國的地區差距實在太大,信息不對稱、不通暢的情況實在非常突出。在我國的改革進程中,衝擊舊體製的改革實踐往往走在前麵,倒逼我們去突破不合時宜的束縛手腳的思想禁錮;反過來,思想解放和理論創新又指導改革實踐進一步向前突圍。可以說,摸著石頭過河的生命力正是來源於此,因而它必然構成鄧小平改革戰略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