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張衛丟了陽平關,率殘兵到南鄭來見兄長張魯。見麵之後,張衛哭拜於地,說了前後經過。張魯大驚,忙召集文武商議對策。
眾人議論紛紛,大致有兩種意見。一方主張據南鄭城池堅守,另一方主張暫時退讓避敵鋒芒。雙方相持不下,爭論不休,張魯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他忽地發現自己平素最為倚重的兩大謀士閆圃和楊鬆一直未曾發言,忙開口先向楊鬆問計。
楊鬆見張魯問到自己,先是微微一愣,腦中不由得浮現出昨夜秘密來自己府上拜訪之人以及他奉上的價值連城的珍寶,立時便拿定了主意。他上前一步,先向張魯施了一禮,而後昂首環顧眾人,厲聲道:“諸公所言,皆欲陷吾主於死地。為今之計,除納降之外別無他途!”
一言如石破天驚,震得眾人呆愣愣半晌無言。張衛最先回過神來,勃然大怒道:“楊鬆,你竟欲賣主不成!”口中質問,一隻手已經扶在腰間佩劍的劍柄上。其餘眾人亦清醒過來,紛紛出言喝罵,指責楊鬆。
麵對眾人指責,楊鬆卻是絲毫不動聲色,隻將眼睛望向張魯。
張魯看出楊鬆還有話說,便擺手止住眾人,示意楊鬆繼續。
楊鬆先是不屑地掃視了猶自滿麵義憤之色的眾人一眼,而後轉向張魯問道:“如今漢室衰微,江山易主已成必然之勢。恕鬆狂悖,請問主公一句,可有問鼎天下之誌?”
張魯大驚,連連擺手道:“某尚有自知之明,安敢存此妄想?”
楊鬆道:“既是如此,主公便須早做綢繆,選定一位明主相投。”
“聽君言外之意,”見張魯若有所思地點頭,似乎被楊鬆言辭打動,張衛在一旁冷冷地插言,話語中滿是諷刺意味,“那劉玄德定是你口中的明主無疑了?”
“難道不是?”楊鬆反詰道,“如今天下大勢漸趨明朗,曹、劉、孫三足鼎立之勢已成。若不投素有寬厚仁愛之名的劉玄德,你教主公去投猜忌好殺的曹操,抑或隻重江東世族的孫權?”
“這……”張衛語塞,無言以對。
張魯雖覺楊鬆之言有理,卻仍不能下定決心,便將征詢的目光投向閆圃。
此刻閆圃心中所想的卻是日前收到的一封秘信,將信中所寫的“大丈夫處世,當擇明主而輔之,建功立業,垂名後世”之語反複權衡,終於也有了決斷。見張魯要自己說話,便上前道:“主公,圃以為楊公言之有理。劉備乃世之英雄,當年落魄之時,曹操尚以其為平生敵手。如今羽翼已豐,誰可當其鋒芒?若強與爭鬥,不但自身難以保全,漢中百姓亦遭戰火荼毒,請主公三思!”
這一言卻又擊中張魯要害。不管張魯的才略胸襟如何,但他崇信祖、父所創“五鬥米道”教義,對蒼生確實存了一份毫無虛假的悲憫之心。這些年來,他以“政教合一”的形式治理漢中,廢除嚴刑苛法,即使百姓犯罪,也要先行教化,仍不悔改者才予刑罰;又於各通衢要道設立義舍,放置米肉供來往行人取用。因為施政寬惠,不僅漢中百姓感恩擁戴,關中之民經斜穀遷入漢中定居的也有數萬戶之多。
一想到漢中百姓將因自己而遭受兵禍,張魯心中大為不安,終於下定決心,對眾人道:“魯本庸碌之才,半賴天助,半賴諸君,方得竊據漢中之地近三十年。方今危急存亡之秋,魯安敢因一己之榮辱,而帶累漢中數十萬黎民。吾意已決,待劉備兵至,便即獻城納降!”
“不可。”閆圃卻出言阻止,又道,“如此未免有失主公顏麵。主公可封閉倉廩府庫,而後往巴山中去投夷王杜檴、樸胡。劉備見主公如此,必定可以猜到主公心意。為安定漢中民心,必定派使者來迎主公。那時卻不是主公向劉備投降,而是劉備恭迎主公出山。”
“此計大妙!”張魯大喜,急忙吩咐依閆圃之言而行。
閆圃在心中暗歎道:“主公,這卻是圃為了報答你的知遇之恩而獻上的最後一計了。”
建安十七年五月,張魯在劉備軍到達之前,棄守南鄭經南山逃入巴山。此時攻取漢中的大軍已由劉備親自指揮。進駐南鄭後,劉備見各處府庫倉廩封存完好,未遭半點損毀,不由盛讚張魯仁厚,當即派出已任命為前軍師的法正往巴山招降張魯。
法正見到張魯,呈上劉備親筆書信,不提半個“降”字,隻說劉備為漢中生民計,誠要張魯出山,攜手為蒼生謀取福祉。張魯麵子裏子都有了,便攜了家眷隨法正返回南鄭。自此,漢中之地盡歸劉備。
劉備據有漢中之後,采納龐統、法正建議,將龐大的漢中郡一分為三,分別為漢中郡、西城郡、上庸郡。分割三郡之後,任命閆圃為上庸太守,和法正一起來投效的孟達為西城太守,張魯仍為漢中太守,加鎮南將軍。當然,漢中郡實際上歸劉備直轄,張魯隻是掛個虛名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