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天府之地誰稱王 第七章 背義忘恩襲盟友,將計就計陷雄關(2 / 2)

劉備大怒道:“我本以為是你二人自做主張,原來竟是劉季玉要害我!”他拔劍出鞘,揮劍將一幅衣襟斬下,劍指城頭喝罵道:“你等告知季玉,他背義負恩,反害盟友,吾誓不幹休。今日與他割袍斷義,來日刀兵相見,莫謂劉備不念同宗之誼!”喝罷徑率人馬往三山去投龐統。

再說陽平關上的張衛、楊任二人自去了馬超這支強援後,愈發的地惶恐驚懼,每日裏隻緊閉城門固守不出。所幸陽平關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城外的寇封應是不欲士卒傷亡過重,雖每日都來攻城,卻隻似虛應故事,並未如何賣力。仔細思量,兩人認為這也算情理中事。畢竟他們隻是來給劉璋幫忙,自然犯不上拿自家士卒的性命來拚。

這一天,張、楊二人見敵軍未來攻城,初時尚以為是寇封再懶得做表麵功夫,到後來才察覺情形不對。他們在城頭遙望敵營,見整座大營一片沉寂,不見半個人影。開始他們還懷疑敵人是否在耍什麼詭計,仔細觀察一陣,看到大群的飛鳥在營中起起落落,方確認那已是一座空營。他們心中大為詫異,當下便由楊任親率一支精兵出城去看。

楊任到了敵營,發現營中果然已空無一人,而且敵人似乎走得頗為匆忙,營內一片狼藉,諸如軍旗、鑼鼓、號衣等物事丟得到處都是,甚至還有一些糧草未曾帶走,地上灑了不少金燦燦的粟米,那些鳥雀便是被它們引來。

“到底發生何事?那寇封竟如此匆忙地撤了兵?”楊任滿腹狐疑,卻怎都想不出頭緒,隻得返回關上與張衛相見。見麵後他尚不及說起自己所見,張衛已滿麵喜色地道:“楊將軍,西川有變,寇封這次是真的撤兵了!”

楊任又驚又喜,急忙問起根由。

張衛含笑解釋一番。

原來在楊任出關往敵營探查之際,漢中在西川安插的細作已傳回消息,說明劉璋與劉備反目之事。張衛亦是多智之人,稍一聯想便知寇封定是因此才匆忙撤軍。

楊任奮然道:“逢此大變,寇封撤軍時必然倉促,此誠破敵良機。末將願提一支精兵追擊敵軍!”

張衛略一沉吟,頷首道:“機不可失,我將陽平關中大部人馬都付與將軍,隻留少部守城。將軍可急速出擊,勿要全殲這路人馬,斷去劉備一條臂膀!”

“喏!”楊任領命後點齊兵馬出關而去。

大軍一路疾行,約走出半日後,有前行探馬來見楊任稟道:“將軍,前方發現敵軍遺留下來的灶坑,數目約有五千。”

楊任大喜道:“敵軍應有近三萬人馬,按軍中五人一灶計算,如今卻是隻餘兩萬五千人左右,想必是軍心浮動,已出現大批逃兵。”當即下令全軍加速前進。

又趕了半日,看看將到日暮時分,探馬再次來報:“前方又見敵軍所遺灶坑,數目增至八千。”

楊任略一思索,麵上顯出不屑地哂笑,下令道:“休要理他,隻管前進!”

旁邊一名副將進言道:“看那灶坑數目,敵軍分明已經增兵,我軍縱使追趕上,怕也討不到好處,將軍何不退兵?”

楊任笑道:“敵軍正撤退,哪有增兵的道理?這分明是寇封見士卒潰逃,擔心我軍乘勢追殺,特用此添灶之計虛張聲勢耳!”

那副將歎服,隨楊任督軍連夜追擊不提。

正行至一處穀地,兩旁各是一帶平緩的斜坡。忽地聽到一陣急驟的鑼聲響亮,兩旁山坡上站起無數敵軍,高舉油鬆火把,齊聲呐喊著漫山遍野殺來。左邊為首的是小將鄧艾,右邊為首的卻是沙摩柯。

楊任大驚,忙分派兩名副將分兵禦敵。怎乃敵軍蓄勢以待,又占著地利之便,以上擊下,勢不可當,殺得他們節節敗退。

正支吾不住,又聽到前後各響一通金鑼,寇封、黃忠二人各引一軍殺到。

四麵遇敵,、身陷重圍的漢中軍終於大亂,在火光中狼奔豕突,驚慌失措。楊任大怒之下揮刀連斬十餘名潰逃的軍士,稍稍止住亂局。他正要親自帶人衝殺,卻不料黃忠借著火光一箭射來,正中咽喉要害。楊任翻身落馬,當場斃命。

黃忠厲聲喝道:“楊任已死,爾等還不速降?”這老爺子修習了“蟄龍睡丹功”後,中氣極為充沛,一聲大喝竟蓋住全場的廝殺呐喊之聲。漢中軍聽說主將已亡,鬥誌立時冰消瓦解,紛紛棄械投降。

寇封分出一支人馬看守降卒,自己則親率大軍卷土重來,再臨陽平關下,並使人拿長竿挑了楊任的首級在關前示眾。

守關的漢中軍將士見了,盡都心膽沮喪。張衛見士氣低落,兵力更嚴重不足,知道事不可為,隻得棄了陽平關,引軍投南鄭去了。

未知後事如何,且觀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