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書院(2 / 2)

正在此時,隻見書房的柴門一開,緩步走進來一個六十歲左右的老翁,頦下滿是稀稀落落的胡須,拄著一副拐杖。隻見他身穿青布直裰,不緊不慢踱到眾人麵前,把手中書本輕輕放在旁邊小幾之上,用濃重的徽州口音說道:“老夫婺源朱熹,諸君在此等候良久,熹年老多病,實在愧赧,在此先行賠罪了。”說罷作了一揖。

劉漢章仔細打量著麵前看似弱不禁風的老翁,誰能想到他就是聲名聞於當世的一代大儒,理學宗師朱晦庵?劉漢章想到這不禁搖了搖頭,歲月真是不饒人!想當年,朱熹也是風華正茂,書生意氣,那時候金主完顏亮率六十萬大軍南侵,虞允文采石一戰,大破金兵,舉朝沸騰。宋高宗趙構讓位於太子趙伯琮(一名趙眘),趙伯琮即位,是為宋孝宗。

當時,宋孝宗銳意恢複中原,起用老將張浚為樞密使,意圖北伐。那時,三十多歲的朱熹上書勸諫孝宗,麵奏三劄。希望宋孝宗深究《大學》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之學,其次就是管理內政,而後再徐圖恢複。但是孝宗當時的心思全在北伐中原,驅除韃虜身上,自然聽不進“腐儒”的建議。於是交給了他一個小官去做,而且還是武官,就把他打發了。朱熹自然不會就命,是以就離開了朝廷。

誰想白駒過隙,歲月如梭。十幾二十年過去,當年朝氣蓬勃,怒發衝冠的青春少年,彈指之間,也變成了垂垂老矣的花甲老人,豈不令人唏噓感歎?

劉漢章想到這裏,不禁長長歎了一口氣。朱熹此時,正在前麵講述“理氣之先,正心誠意”的學問法門,聽到人群中有人嗟歎,不禁問道:“何人哀歎?”

劉漢章看朱熹居然注意到了自己的小動作,況且屋內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自己給吸引了過來。心中倒也不發怵,心想縱使你一代大儒,名震天下,我雖隻是一介白丁,你又能奈我何?

劉漢章當即站起身來,作了一揖,說道:“元晦先生(朱熹,字元晦),在下心中疑惑,總有一事,不揣冒昧,想要向您求教。”朱熹微微一笑,說道:“但說無妨。”

劉漢章道:“要是在下記憶不錯,當初,您在勸諫皇帝之時,皇帝對您說:‘先生,我最不愛聽你正心誠意的一套學說,如果還是要說這個,請您免談吧’。您說:‘我一輩子搞的就是這套學問,不談怎麼行?’後來談了一陣,據說把皇帝煩的不行,把您出到福建當官。在下說得不錯吧。”

朱熹略微有些吃驚,想不到麵前的這個人居然對自己的事情了解地這樣清楚。點了點頭,說道:“你說得不錯,那是因為皇上不懂正心誠意的好處,心不正,意不誠,則事亦不成。皇上當初要是懂得這個法門,北伐之事,或許當有轉機。不至於在符離一敗塗地,數十萬大軍被金軍擊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