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心靈之約(2 / 3)

有時候,也說服自己從現代人生活中湊付出一個故事來,好歹還了這筆稿債。不是那麼多的文學作品和民間故事都有這方麵的例證嗎?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是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名句。我的語文老師曾據此力薦唐明皇為愛情忠貞不貳的第一男人。

“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陸遊《釵頭鳳》中的這些句子,曾在我那情竇初開的少年歲月中,摻入了多少惆悵和迷戀。

還有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化蝶之夢,還有《霍亂時期的愛情》中那對古稀老人的暗戀之苦,還有《古今大戰秦俑情》中的轉世之愛——這是張藝謀所有電影中我最喜愛的一部,生死情人不再相識,隻留孤心一片暗寄,這是真悲劇。

還有明代文人李開先與至交雪蓑的傳說:開先彌留之際,終不瞑目。雪蓑趕來了,好一個瀟灑文友,張口就吟:“魂魄三山外。”開先微啟雙唇,漫道:“乾坤一夢中”。話落眼閉,與世長辭。可謂誌同則道和,是真名士自風流。

還有宗教中的傳說:濟寧清真寺大阿訇常誌美,德高望重,爾林(學識)精深。生前,曾有海裏凡問其歸真後由誰來領站者那則並掌教門。常阿訇坦然答曰:自有定然。果然,常阿訇歸真之時,其最優秀的學生西北白阿訇也就騎著毛驢正好進了寺,白阿訇就此掌了教門。

其中一位書商見他不相信,就請他到書攤上親自觀察一下。他真想去,後來又打消了念頭,不,是另一個念頭驅走了這個念頭。這後一個念頭使他怦然心動,良久不語。幾個書商以為他是在犯愁,就都可憐他,都把已售出的書款付給了他,但同時也把剩餘的書都還給了他。他神情恍惚地把書商送走,又坐下來繼續深究那個令他心動的念頭。難道真會有這種事?他眼睛盯著窗外。驀地,他看到了死去的朋友。

因為這些例證,就想,實在無法,拿一個古代題材加上點當代意識魔幻色彩,來個“故事新編”也罷。

就又想起一個傳說。

東漢時有兩個太學學生友誼甚篤,學業期滿了,就結伴同返鄉裏。路過張生家,張母殷勤招待,命子送李生半程。倆人一路夜宿曉行,不幾日就走了一半路程。張生不敢違背母命,說千裏相送終有一別,得就此分手了。李生不舍,說你我情同手足,即便分別亦不宜太久,何不結拜兄弟,也好時常相聚。張生忙稱甚佳,並提議以兩年為期,中秋之日相聚。長幼有序,遂約李生兩年後先行拜兄。

兩年過去了,張生已娶妻生子。中秋日一早,張生即命妻殺雞加黍準備迎接李生。妻說:時隔兩年,且兩地相距遙遠,李賢弟果能赴約?不如來後再備飯不遲。張生曰:不然,李賢弟為人忠厚,重信明義,斷不會失約,你隻管準備就是。果然,時近中午李生款款而來。

轉眼又是兩年。李生同樣於中秋日一早便在家虛席以待張兄。直到中午,卻仍不見張生到來。李生心慌意亂,禁不住陣陣心痛。突然,張生急步而入,李生喜不自禁,上前把手問候。但張生既不伸手亦不言語。李生詫異,定眼再看,哪還有什麼張兄的影子。李生一驚,大叫不好,遂放聲痛哭,並叫妻子速置孝衣。妻不解,李生說:張兄已死無疑,我須連夜奔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