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氣功的發展與現代科學的臨床研究(2 / 3)

從血液循環係統來看,血管運動與練功過程以及所練功種有關。在練內養功和練鬆靜功的過程中,半數以上手部血管出現舒張,練鬆靜功者比練內養功者舒張明顯,而練三圓式樁功的會出現縮血管反應。凡入靜好和練功程度高的,功中血管變化較穩定。練氣功中吸氣比呼氣長者,每分鍾心輸出量增加,而呼氣長於吸氣者每分鍾心輸出量減少,這是呼吸中樞對心髒迷走中樞和心率影響的結果。無論是練內養功或練鬆靜功,都會出現心率降低的現象。堅持每天練功的,血壓下降明顯。

練功對人體的影響是多方麵的,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作用:排除情緒的幹擾,讓人體的生理、生化處於最佳工作狀態;氣功中的放鬆、入靜和呼吸可緩解大腦皮層對整體的應激性反應準備,為機體的休息、修複和調整提供有利條件,亦可清除“七情”對機體的擾亂,降低機體對外部環境的劣性刺激的敏感性,減弱“六欲”的危害;經過緩慢調整,使整體耗能減少,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氣功的入靜(調心)調整精神狀態,使之入靜,也是氣功最基本的功夫。

入靜方法可有下列5種:

1郾意守法。意念高度集中於身體某一點,常用的是意守丹田。意守時要排除雜念,但不必過分用意,而要似守非守,不即不離,鬆靜自然,恰到好處。

2郾隨息法。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隻留意於腹式呼吸的起伏,但不可加意指揮,以便自然形成意氣合一,達到入靜。

3郾數息法。一呼一吸謂之一息。練功時,默數呼吸次數,從一到十,十到百,數至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就自然可以達到入靜。

4郾默念法。默念的字句要單純,其目的是用一念代萬念,用正念代“邪念”,以幫助入靜。例如默念“鬆靜”二字,不少人可念到一心不亂、雜念不生、心曠神怡、舒適入靜的境界。

5郾聽息法。用耳朵聽自己的呼吸氣的出入,以聽不到為好,在聽不到的情況下去聽,以助入靜。

以上5種調心入靜法,初練時可從意守法開始,逐漸過渡到隨息法或聽息法,或始終練1種,可以因人而異。

氣功的呼吸(調息)呼吸是氣功療法的重要環節。通過鍛煉,改胸式呼吸為腹式呼吸,改淺呼吸為深呼吸,最後練成自發的“丹田呼吸”,擴大肺活量,促進氣體代謝和血液循環,按摩內髒,幫助消化和吸收,以達到保健強身、防治疾病的目的。呼吸方法比較常用的有下列8種:

1郾自然呼吸法。這是每個人出生後即具備的生理呼吸,絲毫不加意念支配,呼吸自然、柔和、均勻,但其缺點是不夠深長。

2郾順呼吸法。吸氣時腹部外凸,呼氣時腹部內凹,腹肌前後運動量大,逐漸練成腹式呼吸。

3郾逆呼吸法。與順呼吸法正相反,吸氣時腹部內凹,呼氣時腹部外凸,較順呼吸法的運動幅度和強度為大。

4郾停閉呼吸法。在吸或呼當中,吸或呼之後稍停片刻,然後再吸或呼。

5郾鼻吸口呼法。人的正常呼吸是鼻吸鼻呼,但當呼吸道有病、內腔變狹、呼吸不暢時可采用此法。

6郾氣通任督脈法。這是一個完整的功法,但其呼吸法采用逆呼吸法,用鼻吸氣,同時以意領氣(即用意念指揮內氣運行而非呼吸空氣),意想氣到了肚臍(丹田),然後下至會陰,呼氣時以意領氣,意想氣由會陰循脊柱至百會(頭頂),由鼻呼出,故又名小周天呼吸法。

7郾潛呼吸法。是練順呼吸法或逆呼吸法後自然出現的一種呼吸法。其特點是吸氣綿綿,呼氣微微,息息均勻,呼吸出入時用手試之於鼻,沒有明顯的感覺,故又叫做潛息法。

8郾真息法。古人雲:“蓋凡息即停,而真息自動。”所謂息停,不是強閉不出,而是虛極靜篤,心愈定而息愈微,神凝氣結,至此一息。此時,從外表來看呼吸好像停止,但實際上腹中在旋轉跳動,故又叫做“胎息”,此乃功夫較高階段。但也有人認為練真息法如不得法,呼吸功能受抑製過甚,也可能導致危險,危害健康。

上述8種呼吸法中,順呼吸法對防治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療效較好,停閉呼吸法和逆呼吸法對防治消化係統疾病療效較好,鼻吸口呼法對防治呼吸係統疾病療效較好,氣通任督脈法對防治神經係統疾病療效較好。各種呼吸法應根據病情辨證采用,以免發生偏差。不論哪種呼吸法,每練10~20分鍾後都要改為自然呼吸法,以免呼吸肌過勞、發生麻痹,或者中樞神經係統功能紊亂,呼吸中樞受壓製過甚使人憋悶,貽害身體。因此,練氣功必須練養結合,亦即練呼吸與養呼吸相結合。練呼吸要在柔和自然的基本法則指導下逐步做到深長、細勻、緩慢,切不可急於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