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的發展與現代科學的臨床研究
功力篇
作者:蘇堂田
一、氣功
氣功古稱吐納、導引、行氣、服氣、食氣、練氣、靜坐、坐禪或內功等,是中國獨特的一種健身術,其特點是通過練功者主觀努力對自己身心進行意、氣、體結合的鍛煉,以達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二、氣功的內容
氣功內容廣泛,主要有調身(姿勢)、調心(意念和鬆靜)、調息(呼吸)、自我按摩和肢體活動等。氣功功法繁多,有以練呼吸為主的吐納功、以練靜為主的靜功、以練站樁為主的站樁功、以練動靜結合為主的動功、以練意念導引為主的導引功,也有以自我按摩為主的保健按摩等。中國氣功流派眾多,一般分為醫、儒、釋、道、武術五大派別。
中國氣功有2000多年的曆史。論述氣功的出土文物《行氣玉佩銘》,據中國曆史學家郭沫若考證,是公元前380年左右的實物。《莊子》也論及氣功。中國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文物中有一篇《卻穀食氣篇》,也論及了氣功。中國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內經·上古天真論》關於氣功論述尤詳,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等。另外,曆代不少著名著作中也都談到了氣功,如老子的《道德經》,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明代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王陽明的《傳習錄》、胡文煥的《類修要訣》,清代王祖源的《內功圖說》,以及近代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等。新中國成立後,氣功被運用近代醫學科學加以整理提高,用於保健康複和治病,稱為“氣功療法”。
諸派氣功,各有特點。醫家氣功主要以防治疾病、保健強身為目的。儒家氣功主要以“修身養氣”為目的。道家氣功主要以“身心兼顧”、“性命同修”、“清淨無為”為目的。釋家氣功主要以“練心”為目的,要求“精神解脫”;其中又分兩派,一派叫作“入定”,強調“四大皆空”,另一派叫做“參禪”,強調“修心養性,普度眾生”。武術氣功主要以鍛煉身體、防身和提高擊技技術為目的。各派氣功盡管方法各異,但總以練意、練氣為主。氣功從形態上可分為靜氣功和動氣功兩大類。靜氣功采取臥、坐、站等外表上靜的姿勢,運用精神內守和調整呼吸的方法,著重練身體內部,因而也稱為內氣功。動氣功是采取意和氣相結合的各種肢體運動方式,如走式氣功、太極棒氣功、自我按摩等,因為它有動作表現於外,所以又稱為外氣功。
三、氣功的作用和療效
中國古代氣功從一開始就用於治病和健身。氣功之所以能夠治病,主要是因為它對大腦皮層和皮層下植物神經中樞及心血管係統能起到有益的調節作用,對機體的異常反應有糾正作用,對腹腔器官有一種按摩作用,對自身生理機能起到自我控製的作用。
從腦電圖的變化來看,練氣功者和常人有顯著不同。常人腦電圖在清醒狀態下呈大量高頻低幅波,約50微伏,不同區域腦電波的同步性很差,而練氣功者腦電波出現大量頻率為8赫左右的α波,波幅高達180微伏,且各區域電波趨於同步化。上述特點在大腦的額葉和頂葉更為明顯,而額葉正是中樞神經係統的最高中心,主管意念活動。這表明氣功對高級神經中樞的作用尤其顯著。練功越久,α波段的同步化則越好,且向低頻段擴張,可以大大提高大腦的功能。
從呼吸變化來看,練功時可見呼吸頻率減低,呼吸時間延長,呼氣與吸氣時間之比增加,橫膈活動幅度加大,潮氣量及肺活量增加,每分鍾通氣量減少,深呼吸時往往好像停頓一樣,其中夾雜多次小呼吸運動。動物實驗證明,呼氣中樞興奮增強時可擴散至副交感神經中樞,吸氣中樞興奮增強時可擴散至交感神經中樞。這樣,通過對呼吸運動的意誌性調節,可以促使植物神經係統功能失調趨於平衡。
從代謝生理狀態來看,練坐式和臥式氣功時,身體的耗氧量比練功前減少30%左右,能量代謝率也比練功前減少20%左右,呼吸頻率和每分鍾的通氣量也減少。這種低代謝生理狀態,有助於減少患者身體的消耗,重新積聚精力,培養體力,為戰勝疾病打下基礎。
從自我控製來看,氣功和生物回授兩種療法相結合,就更易於達到自我控製。所謂生物回授,就是用肌電計、皮膚電阻計算生物回授器的檢測,把生理功能(如肌張力、血壓等)的變動用聽覺和視覺的信號告知患者,使患者心中有數,讓患者通過自己的意誌控製來掌握生理功能的變動,使之趨於正常,達到治療的目的。
從按摩作用來看,進行腹式深呼吸能夠使腹腔器官受到有節律的按摩作用,尤其在采有停閉呼吸法(如內養功)及逆呼吸法時,這種作用更為顯著。在練氣功時,胃液分泌增加,膈肌活動範圍比平時增加3~4倍,腹腔內壓發生周期性的變動,從而可以按摩胃、腸、肝、脾等內髒器官,促進胃腸蠕動,減輕腹腔淤血,改進內分泌的調節,改善消化和吸收功能。所以,練功後一般都食欲大振,食量大增,體重亦因而增加,能夠為治愈疾病創造出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