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練習陳式太極拳對膝關節的益處(2 / 2)

3郾三七馬步

初學陳式太極拳的時候一般都是用三七馬步分開身體的重心,不能雙重,著重虛實轉換的鍛煉。就是一條腿承重70%(此腿為實),另一條腿承重30%(此腿為虛),雙腳五指抓地,使腳底與地麵產生摩擦後出現擰力,促進踝關節轉動,催動小腿轉動,帶動膝關節畫圈運轉,將支持身體重心的三七馬步(不能是三七弓步,弓步一條腿是直蹬的,不易於使氣息、勁力下沉至腳心〔湧泉穴〕,螺旋轉動到另一側。在這種運動中保持三七馬步的步形不變,上身不要左擺右晃、前仰後翻,要如立中軸並隨之轉動。這種三七馬步使身體的重心(重量)交替壓在左右腿的大腿上,膝蓋隻起到能量轉換(過力點)的作用,膝蓋是不受力的,力透全身,勁達腳心(湧泉穴)。在上述放鬆練習的基礎上,膝蓋會變得更加輕鬆靈巧,旋轉自如,通過一緊一鬆的虛實轉換可使腿部的肌肉和韌帶得到充分的鍛煉。

4郾屈膝圓襠

不論拳架高與低,兩膝蓋都不能往前跪,將力和勁作用在大腿上(就是在打拳過程中大腿根部的大筋摸著是軟的)。兩腿彎曲,身體下坐(切記不是下蹲、下跪),兩膝向外撐,意念將兩膝往裏收,形成一圓襠。腿部得以圓活旋轉,腿部隻有在這種特定的姿勢下才能放鬆、放長,膝關節受力最小(如果坐在凳子上,膝關節是不會受力的),會陰穴下沉,氣達湧泉穴,使兩腿練就千斤力。

5郾太極練氣

太極拳的氣應包括三個方麵,即從肺吸入的空氣,由脾胃運化而來的“水穀精氣”及“先天之元氣”。太極拳練氣是在大腦皮層統攝諸神經係統下,使全身處於鬆靜狀態,隨著深長的呼吸,促使內髒器官和外部肌肉有節律地舒張、收縮,腰、脊、四肢螺旋纏繞將沉蓄於丹田(小腹)之氣,運送到全身。通過肢體的順逆纏繞運動,不僅可以鍛煉肌肉的彈性,而且可以提高血液循環的速度,做到所謂的意到——氣到——勁到,這樣可以打通神經脈絡,使之膝關節氣血暢通。

6郾節節貫穿

陳式太極拳要求節節貫穿,周身一家。在腰脊和各個關節的帶動下再配合回旋纏繞運動,就能使肩、肘、膝、胯、踝、腕等關節,達到節節貫穿、周身一家的地步。如此則能增強各關節的機能和防止其發生退化現象,並有助於關節韌帶、軟骨組織發揮正常功能。

7郾一觸即發

要想做到“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就需要“一身備五弓”。腰身為主弓,兩臂為兩上弓,兩腿為兩下弓,五弓合一。在練拳和推手過程中把以上幾個要點始終貫穿於動作中,每站一勢,五弓具備,形成八麵支撐的蓄勢,練就強勁有力的骨骼、韌帶、肌腱,逐漸達到弓弓飽滿,一觸即發。

以筆者二十多年教授陳式太極拳舉例:一開始練習陳式太極拳的時候,基本上有5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膝蓋疼痛感,也有10%的人有反複,但是按得當的方法練習,經過兩周係統的訓練,基本上都沒有再發生膝蓋疼痛的。其中有兩個五十多歲的中年女士(年輕的時候是當兵的,身體很好,是籃球高手),在練習陳式太極拳之前,蹲下再起來膝蓋就會疼痛,有的時候蹲下就很難站起來,經過一個月陳式太極拳的雲手的訓練後,膝蓋的疼痛感消失了,能很輕鬆地上樓梯,現在已經好幾年了。這說明,練習陳式太極拳能使身體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