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練習陳式太極拳對膝關節的益處(1 / 2)

練習陳式太極拳對膝關節的益處

太極篇

作者:徐春光

【編者按】很多練習者在練陳式太極拳的過程中反映自己膝關節疼痛,甚至有部分拳友出現膝關節受傷的情況。這實際上並不是由於練習陳式太極拳所造成的,而是練拳的姿勢不正確,在身體柔韌條件和對拳理的理解達不到一定水準前,就盲目壓低架子所引起的。本文提出了如何通過正確練習陳式太極拳來保護膝蓋的方法,敬請各位讀者參考。

一、膝關節損傷機理

1郾韌帶老化:韌性降低,自由伸縮不靈活。

2郾肌腱萎縮:無力、無勁、無彈性。

3郾軟組織變硬:活動受阻。

4郾不規範的、不適當的運動。

以上4個原因導致外界的力量(自身的重量)直接作用在腿部膝關節上,此時膝關節沒有了強勁的韌帶、肌腱、軟組織的保護,失去了緩衝和轉化外力的作用,從而造成膝關節損傷,甚至是骨折。

二、練習陳式太極拳可改善上述4點不足

1郾明師指教

練習陳式太極拳要有明師教授、指點,就是要有明白的師傅,要有精通陳式太極拳的拳理、拳法,動作美觀大方,既有理論又要有實踐的明師。

2郾悟性要高

陳式太極拳屬於內家拳,是一個理論性很強的拳種。學員要認真研讀名師的著作和論文。對於書本上看不懂的知識,要在明師的指導下,在練拳的過程中找到感覺(理解);對於在練拳的過程中走不順的動作、架子,要在書本中尋找答案。總之要悟出為什麼這樣寫拳理,為什麼這樣打拳。

3郾螺旋纏絲

練習陳式太極拳必須做到運動如纏絲、形象如螺旋,必須結合順逆螺旋運動的旋肘轉膀、旋踝轉腿和旋腰轉背,將螺旋連貫如一的太極勁貫注於所有動作中。運用纏絲勁時,不論是順或逆,都要將八門勁運到螺旋的弓背上,就如弓弦弓背的彈力拉長而產生彈性力一樣。

4郾放鬆放長

練習陳式太極拳時,在全身(骨骼、韌帶、肌腱)放鬆、放長和四肢順逆纏絲相互變換之下,動作要求表現出能剛能柔,使骨骼、韌帶、肌腱富有彈性。腿的旋轉配合手臂、身的旋轉,以致成為全身的旋轉,逐步上升,就可以達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的完整一體的太極勁。彈性運動就是身肢放鬆、放長,隻有因放鬆、放長而生彈性,才可以進而練出勁,才能做到剛柔相濟。

5郾氣沉丹田:

心氣下降,氣沉丹田,腰椎命門穴向後撐,此時四肢、頭頂百會穴與會陰穴分別形成對拉的姿勢(趨勢)。隻有配合上述要點,才可以做到周身的放鬆、放長,打出的拳才有滲透力和震懾力。

三、具體鍛煉方法

1郾練前預熱

練習陳式太極拳之前,要做預熱運動,按頭、頸、肩、肘、腕關節的順序開始,依次至胸、腰、胯、膝、踝關節,活動頭部頸椎,活動腰身,做扭腰、拉腰動作,活動腰椎、胯骨,屈膝,壓腿拉筋、踢腿,慢跑幾分鍾,使膝蓋發熱。

2郾化硬為柔

因為一般初學陳式太極拳的人動作都比較生硬,所以,練習陳式太極拳的第一階段就是去僵力期,也就是化硬為柔(化笨拙力為巧勁)期。拳論講:“極柔軟,方能極堅剛。”在初學陳式太極拳時要做到鬆軟,這樣就可以去掉人本身的僵力,要強調越鬆越好,越鬆得開越能把僵力盡快去掉。等僵力去掉以後,便達到經脈暢通、舒筋活絡的目的了。原來比較僵硬的動作會變得比較靈活,協調性、穩定性也都較好。這樣產生了柔勁,同時也就產生了內勁。此時經過大約兩周的鍛煉,膝蓋周圍的韌帶、肌腱、軟組織也就變得輕柔靈活了,疼痛感會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