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研究發現,華盛頓的病很可能是細菌引起的炎症,但“細菌性炎症”的概念要等到1840年才出現,1870年才為醫學界普遍認可。
廣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患者家屬打傷醫生事件開庭審理,一審宣判結果,法院判決:被告人羅某慧犯尋釁滋事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經核算賠償兩名被打醫生醫藥費等共計82650.79元。
細菌引起的疾病是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控製細菌的藥物就是抗生素。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首先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但一直到15年後,青黴素才得以批量生產。青黴素在二戰戰場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改變了現代醫學的進程,由於感染可以用抗生素控製,外科手術的成功率大大提高,醫學的治愈率完全被改變。
現代醫學迄今最有效的工具,一個是抗生素,一個是疫苗,在這兩個偉大的發明之後,真正的突破很少。盡管最近幾十年醫學以加速度發展,已經到達分子層麵,但麵對複雜的人體,醫學能起到的作用還是非常有限的。對於大多數疾病來說,所謂“治愈”,隻是在一段時間裏將病情控製在一定的範圍內。
但是多年來,公眾得到的信息往往忽略了醫學局限性的一麵,醫學的能力被誇大。因為這種誤解,患者認為看病就一定能得到“痊愈”的結果,一旦醫生沒能完成這個任務,便一定是醫生“有責任”。
我們為何會向醫學施加如此大的壓力?在複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近日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健康傳播學術年會”上,從事健康傳播的行業人士討論了這個問題。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醫務處副處長楊震反思了醫療機構在傳播醫學知識時的不當之處。他說,醫療機構傳播的主要內容,一般有新技術新成果、救治疑難病人、災害救援、慶典活動、領導視察、學術會議、慈善活動、奇怪病例,都會給民眾提供一些健康傳播的知識,“大家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有很多的問題”。
這位發言者展示了多年前的一則新聞,講一醫院收治燒傷病人,全醫院的護士、醫生踴躍獻皮,把自己的皮割下來救治病人,一直持續到新世紀,依然有這方麵的報道。“醫學並不是以命抵命、以命換命,這是全世界通行的倫理原則。但是我們過度誇大已經持續了很長的時間,使得觀點產生了極大的混亂。”
當然,公眾也需要主動地提高健康素養,對基本的疾病知識有所了解,從各種信息中辨別真偽虛實。
醫患“敵意”怎樣解
經曆了幾年傷醫高發後,醫生們的心很“涼”。數位上海醫生向記者表示,現在看門診時,要多留個心眼,看看患者、家屬是不是有“暴力傾向”。有醫療媒體報道,今年高校醫學學科錄取分數下降,暗示醫生職業的受歡迎程度大大下降。但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資料上看到,最近三年,醫學學科錄取分數線基本穩定,而且錄取最低分要超過各省一本分數線至少幾十分,個別專業還有走高的趨勢。
中國醫務界普遍的判斷是,目前已經到了醫患關係的最低穀,正在從業的這一代醫生,遇到了職業環境最差的時候。但更多人相信,隨著醫療製度的改革和社會發展,未來,醫生仍然是一個讓人羨慕的職業。
今天的醫患關係,看起來像一團亂麻,所幸,製度和社會輿論,從未放棄改變現狀的努力。
去年,一份權威的調查數據顯示,上海門診、住院患者滿意率,三級醫院低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級醫院。這說明,患者太多、診療秩序不合理、醫療服務達不到預期是醫患關係惡化的導火索。最近幾年,上海衛生係統一直在試行分級醫療改革,在社區醫院充實家庭醫生,鼓勵慢病患者與家庭醫生簽約,然後將這些患者納入分級轉診係統。
在任何國家,優秀醫生都是稀缺的資源,分級醫療可以讓醫療資源得到合理分配,讓醫生發揮最大的能力。7月1日,有上海媒體報道“上海市區三級醫院擬不設門診,僅接疑難雜症病人”的消息,但事後有衛生係統人士回應,三級醫院逐漸取消普通門診是一個遠期的目標,短期內不可能實現。
中國在計劃經濟時代曾實行分級轉診醫療製度,改革開放後取消,現在要想恢複分級轉診製度,阻力不小。分級醫療難以推進的原因,一是基層醫生素質有待提高,一是患者觀念需要改變,另外,大型醫院也需要割讓利益。最近幾年,各地出現航空母艦般規模的“超級醫院”,最有代表性的是擁有7000餘張固定床位的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被稱為“全球最大醫院”,2014年住院人數達31萬人次,營收超75億人民幣。
無論是大型醫院的負責人還是大型醫院內的部門主任,更熱衷於擴張醫院規模。患者量是醫院規模的基礎,如果開展分級製度,必然會帶來患者量的下降。
矛盾糾結,中國醫患關係的改善絕非短時間能夠實現。醫患之間的寬容和理解,也需要醫者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