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結識這位女生時,她拿著一道題向王越請教,王越講解了第五遍,她才明白了解題思路。“我講完後,她就哭了,她說‘我這麼笨,你為什麼還不罵我?’她在自己的學校裏受到不太合適的待遇,老師嫌棄她笨。”王越說,“後來我隻輔導了她十節課,事實上並沒有講太多知識。我覺得她並不笨,掌握了學習方法就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讓王越感動的是,“榜樣”成立至今,有許多的用戶會特意郵寄小禮品到“榜樣”的辦公室。他說,“一些小朋友會特意給我們郵寄他們家鄉的特產,有的可能隻是很普通的東西,但是這種心意讓人很感動。”
“榜樣”創始人王越。“在行”行家與行家聊天。
“榜樣”連接了更多的交流可能,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借助互聯網實現了更加便捷、高效,更低成本的交流。盧明霞認為,“麵對麵的交流,需要在路上花費大量的時間,而線上的交流能跨時間、跨地域讓學員與導師溝通。學員隻在需要的時候拿起電話,便可以交談。之後我們會新增一個功能,顯示導師是否在線,當學員發現導師在線,向導師發個消息,便能快速連接溝通。”
而不同的交流方式帶來不一樣的服務體驗,在追求快速的今天,“在行”卻反其道而行,“行家”與學員的約見通過私下的麵對麵交流。在曾進看來,線上的交流缺乏信任背書,並不一定非常高效。“人是需要五感的接觸,對方的語速、動作、眼神、服裝包含很多信息,麵對麵的交談,能讓我們獲得更多的信息點,幫助我們判斷。麵對麵的交流,五感比較清晰,信息沒有受損,而在線上的交流很多信息無法辨別。”
行家的反饋讓曾進大受鼓勵,“我們之前覺得‘在行’是個使用頻率較低的產品,實際上頻率比我們想象的高很多。5月一位行家利用空閑時間在一個月內見了39個人,他說找人聊天是讓他非常愉悅的事情,在不斷的聊天中讓他了解到不同行業,也豐富了他的社會體驗和社交圈子。”
盡管三家在交流方式上存在著不同,在平台費用經營上,卻極大地相同。目前“在行”、“榜樣”並未收取任何費用,“8點後”也在這個月取消了原先收取的15%平台管理費。
在盧明霞看來,“我們希望有更多的用戶使用‘8點後’, 體驗這個平台 。目前網站的運營是虧錢的,現在我們不收取任何平台傭金,今後會嚐試通過其他的方式盈利。”
不論是“8點後”,還是“在行”、“榜樣”,它們坦言目前的網站運營並未實現真正盈利,而未來的盈利模式也仍在探尋中。
“當我們的平台用戶發展到一定量的時候,會有很多的延展性和可能性。”曾進說,“我們嚐試以交談為核心連接更多服務,比如學員與行家見麵後,有更加深度的問題要解決,‘在行’如何幫助創業者往上走。某個我們所擅長、能夠幫助學員的點, 就是我們的盈利點所在。”
“現在的平台的盈利模式,一般通過流量的方式來做廣告,當平台流量達到一定程度時,賣廣告、賣信息,或者作為入口為其他的服務商做對接,把流量賣給它們 。”盧明霞分析道,“我們也可以做一些招聘類的服務,當我們的平台有足夠的使用者的時候,這些各個行業的職場人士 的谘詢內容沉澱在我們平台上麵,他們的 交流的信息、雙方相互評價也可以作為企業招聘時判斷一個人的佐證 。”
在王越看來,“盈利的模式有很多可能去發揮,如果‘榜樣’這個平台中有幾千萬人在分享、獲取知識,便會使‘榜樣’成為一個知識的寶庫。無論是出書、售賣教輔,甚是與培訓機構合作都是有可能的。”
基於互聯網的“共享經濟”剛剛起步,尚有許多不明確、不清楚的地方。目前“8點後”拿到了pre A輪融資,“榜樣”已完成了天使輪和A輪。在線經驗交流平台盈利模式的不確定帶來諸多的可能性,到底這些平台會往什麼方向走仍值得期待。
基於經驗的在線谘詢平台,實現了新型“共享智慧”的途徑,平台運營日漸風生水起,也確實是發展的好兆頭。運營模式尚未清晰,未來的暢想更多基於“有大量的用戶”,在線經驗谘詢平台能否真正良好運營仍需時間的證明。然而今年2月,Google Helpouts宣布將停止運營。一直低於預期的業績,可能是平台被關閉的主要原因,這著實也敲響了一個響亮的警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