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上賣經驗,未來可期嗎?(2 / 3)

除了對導師進行交流方式的輔導,“8點後”特別設置了“一元約”的環節。“我們導師首次服務隻收一塊錢,因為導師雖然是各個領域的精英,但在首次輔導中也難免會緊張,不知道是否能給別人帶來價值。”盧明霞說,“一塊錢能讓導師的心理負擔減小一些,增長他們的經驗,同時也讓學生用一塊錢體驗到導師的服務。”

同時,“8點後”強化了後期的評價機製。導師與學生的談話後需要相互評價,導師評價完學生後才能收到錢,而學生要評價完導師後才能看到導師對他的評價。盧明霞說,“盡管我們現在的排序是按照導師被預約次數,但這個機製讓雙方都要走評價的路線,這些評價將成為我們之後對導師的排名、推薦等的篩選標準。”

詳盡的指南、嚴格的篩選、淘汰標準,幫助平台對每次的谘詢服務效果進行更加有效的把控,而前期對“谘詢師”的信息驗證、篩選更是對平台的形象、信譽保證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過多重的信息審核機製,如“榜樣”要求老師上傳身份證、學生證等證件,“8點後”通過LinkedIn第三方平台進行信息審核。同時,通過工作人員與“谘詢師”的直接交流,審核辨別是否合格。

曾進說,“我們希望‘在行’的‘行家’是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裏有一定時間的積累,譬如5-10年,並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同時‘行家’也需要有較強的社交分享能力和善於分享的服務精神。”

互利共贏的服務機製

谘詢平台的運營需要大量“谘詢師”的支撐,到今天,最先發聲的“榜樣”有近一萬的老師,“8點後”也有了有兩千多位導師。那麼在線經驗交流平台剛剛起步不久的今天,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行業精英願意進入?

“我這個人好奇心比較重,想去體驗這個平台。老實講,我不想成為付錢的學員,那就成為收錢的行家啦。”“在行”的行家魏武揮開玩笑說,“在行通過麵對麵的聊天溝通,能產生很好的‘認知盈餘’,這也是今天的‘共享經濟’。通過平台合法賺點外快,無論對學員還是行家雙方來說都是得益的。不否認可能有個別的案例學員會失望,但大部分都是算滿意。”

從5月至今,魏武揮已見過十幾個學員,“我在一家基金做投資合夥人,對於基金來說,非常想獲得好的項目,其實我是去收項目的。我設了收費的門檻,從原來的555元到現在的888元,這個門檻能讓項目的創始人有充分的信心後才會來花這個錢。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項目有充分的信心,至少從項目的想法上已經比較成熟了。”他說,“這十幾個人交流下來,我發現他們有些項目都還是不錯的。作為一個創始人可能在單個項目考慮得比較多,但在大的方向上考慮少一點,我會提點看法供他們去修改。這其中有很不錯的投資機會,目前也有合作意願。”

互利雙贏的服務機製也讓“8點後”的導師小荷積極投入於其中。“提供谘詢對我來說沒有太大負擔,我有空時間就接,沒空就拒絕 。通過電話的交流方式,對我來說比較便捷。我跟有的學生特別投緣,像交了個朋友,也算是額外的獎勵,挺有意思。在回答問題、幫助他人的同時,我也可以賺點外快 ,為什麼不呢? ”

在對學員進行谘詢輔導之前,小荷會先通過查看學員的困惑點和前期聯係,來確保之後聊天的針對性。她說,“我會在聊天時花一點時間了解他們的個性、喜好,幫助我更好發現他們的問題。”

進入梅雨季的上海,大雨連連。在某個暴雨天,曾進發現上海6個行家依然頂著暴雨出門與學員見麵。 在她看來,幫助別人所獲得的滿足感是另一種特殊的感覺。“雖然隻是在做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是幫助到了別人。”

曾進分享道,“我們一位行家是公司的高管,有一次他的見麵對象是倉庫管理員,這讓他很震驚。已經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了十年,月薪隻有三千左右,卻花了月薪的十分之一來約見他,而理由僅僅是“想見識一下,和一個‘公司高層’究竟能聊些什麼。”這位行家並沒有讓學員隻是單純見他一麵,他幫助這位學員做了非常詳盡的職業規劃,希望幫助學員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得到更好的提升。”

平台發展,前途未卜

“榜樣”以同齡人的親近性社交,為學生們提供學習甚至職業、心理、情感等更多方麵的交流。同齡人親近性的幫助,“榜樣”的創始人王越深有體會。他曾通過對同齡女生的功課輔導、心理疏導,最終該女生高考提高了150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