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實施“足球戰略”、振興中國足球還是阻止國民體質和學生體質的連年下滑的有效手段。對於普通公眾而言,中國奧運軍團的金牌項目有很多隻能遠觀,無法參與。作為最草根的運動,足球有足夠的魅力成為伴隨人們一生的運動習慣。公眾對足球運動的普遍參與,比以乒乓球為代表的、影響力有限的“精英體育”奪取100枚、1000枚金牌,更能體現體育強國指數。
足球不僅是世界第一運動,同樣還是體育產業領域裏的第一產業。“足球世界杯所拉動的消費,可以與奧運會相媲美。中央深化改革組專門為一項運動來製定改革方案,這是非常罕有的,也說明了足球在所有運動中的地位。”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京張冬奧研究中心主任陳劍如此評價。
與足球深化改革相呼應的是,中國體育產業的大發展。去年10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大力發體育產業的46號文件,計劃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係,體育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市場機製不斷完善,消費需求愈加旺盛,對其他產業帶動作用明顯提升,體育產業總規模將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近半年多來,舉國上下高度重視,各省市體育局、發改委都忙著出策劃、定政策,製定中國體育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可是真正能夠明確方向、付諸實踐的行動幾乎沒有。如今,萬達祭出如此重大的體育產業大手筆,可謂是平雷一聲驚雷。要知道,眼下中國體育產業非常落後,僅占GDP比重的0.6%(如果扣除體育服裝、裝備等製造業領域收益,純粹的全民健身、體育賽事和體壇偶像創造的價值,更微乎其微),遠遠低於發達國家2%-3%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王健林果斷收購世界知名體育營銷公司,既是看中其中的巨大商機,也是在響應國家號召。有分析者認為,萬達收購盈方與國務院發展體育產業的精神相承接。當今世界的體育產業,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固有的體育思維範疇,不再是競技,而是經濟。就目前世界體育產業的發展趨勢來看,其特點是整個的體育產權是被少數幾家公司壟斷掌握。所謂的知識產權、核心資源,舉例來說,即奧運會、世界杯、單項組織賽事等大型賽事的電視轉播權,Logo使用權益等等。現在,萬達通過收購盈方,可以把對方現有的知識產權直接“拿來”,加速我國體育產業結構的調整。通過收購的方式,直接控製體育產業的上遊資源,也就等於掌握了“遊戲規則”。通過運營體育產業,一方麵可以獲得資金,反過來,可以推動體育事業的發展。從這層意義上說,收購盈方,是借助資本的力量,重新整合中國體育產業。
與王健林一樣敏銳的還有另一位企業大老板許家印,他很好地把握住了中國體育的時代脈搏,7月1日強力推出恒大足球股票。作為中國足球第一股,恒大這一破冰壯舉於恒大、於其他俱樂部乃至整個中國職業足球都意義非凡。聯姻資本後,早已成為中超旗艦的恒大俱樂部更加令人高山仰止,無論是現實競爭力還是可持續發展空間都非其他俱樂部可比,國安、上港和魯能們欲與爭鋒,必須同步實施俱樂部資本屬性和體量機製等層麵上的戰略升級。自此,中國職業足球對接了馳騁資本市場的路徑,也打開了資本創新和製度創新的通路,甚至是天路。
全運變味,體育早該回歸本源
前不久,全國很多省市體育部門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紀念毛澤東同誌“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題詞63周年活動。其實,翻開全運會曆史,最開始被賦予的使命恰恰是“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從第一屆全運會至今,56年過去了,全運會早已完成了其曆史使命。為此,早在12年前,在政協九屆一次會議上,體育界知名人士張燮林、樓大鵬等人提出了要求取消全運會的提案,提案中說,“全運會是前蘇聯體育體製的產物,在計劃經濟的條件下,依靠國家的大量撥款,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造成了極大的浪費。”現在真的到了該考慮取消全運會的時候了。
客觀地講,盡管直到現在全運會依然在國家奧運戰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現在看來奧運戰略是否同樣應該調整依然值得商榷。自北京奧運會以來,國家和人民早已不像建國之初那麼在乎“體育政治”了。以往的“金牌狂熱”早已大大降溫,如今人們關注金牌榜上的名次,更關注的是以人為本、享受體育的奧林匹克精神。在競技體育的推動下,全民體育的強盛將成為中國躍升為真正體育大國的最關鍵的特征與指標。
與時代發展潮流相匹配的,恰恰需要來自體育體製的一場革命。事實上,北京奧運會後,國家領導人已經給中國體育指出了正確的發展方向: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我們應該立刻轉型和轉軌,把重視競技體育轉變成重視全民健身,淡化金牌,強化國人體質和健康,提倡大體育和大健康的概念,讓體育理念真正回歸本源。幾年前,有一組官方數據引人深思:中國有1.6億人患高血壓、1.6億人患高血脂,有2億人超重或肥胖;城市裏,每5個孩子就有1個小胖墩兒,高中生裏85%以上的學生是小四眼兒;和日本孩子比,我們的中學生在身體素質多項數據上差很多;我們參加運動的體育人口隻有28%,人均體育設施在世界上排百名開外……在亞洲,我們的體育人口和體育設施人均比絕對排不進前10名,就在中國競技體育取得輝煌成就的這20年中,中國人的體質正在明顯滑坡!
而全運會上,金牌則早已演變成了各省市體育局官員的政績。新華社體育記者楊明曾采訪過多次全運會,很多地方體育局官員對他說:我們不要奧運會金牌,就要全運會金牌。什麼項目冷門,便花重金,下大氣力去搞。當時甚至有人在算劉翔還有幾年退役,“在這幾年內絕對不碰110米欄,碰了也沒戲,何苦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