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囉嗦幾句:新書剛剛上傳,稿子正在積攢中,從目前的大綱來看,已經開始存稿,大規模上傳的時間在春節之後,請讀者一如既往的支持豬手!
------正文-------
既然是封建社會,嚴格的等級製度上下尊卑從來都不是一件小事,穿什麼衣服,什麼顏色、質料,什麼時候穿都有一套嚴格詳細的禮法,有著尊卑貴賤之別。
武德四年,唐高祖初定服飾之製,規定了祭服、朝服(又名具服)、公服(又名從省服)、常服(又名燕服)四種服製。其中常服規定赤黃色為帝國專用,自此黃袍成為帝王的象征。其後,唐太宗、高宗、德宗、文宗等也都曾下令,對文武百官及庶民百姓的服飾區別做出明確規定。大致來說,貴族官僚及富室之家的服飾均以錦繡綾羅製成,庶民百姓隻能穿粗布麻衣,服飾穿著有嚴格的等級限製。
唐代男子的服飾風尚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
初唐至盛唐時以褲褶服式為時髦,頭戴襆頭,身穿圓領、右衽、長僅及膝的窄袖袍衫,腰束革帶,足登長靴或軟皮靴。
中晚唐時,上層社會的男子服飾又恢複了秦漢時的寬袍長袖,長裙高履,但褲褶式仍在下層百姓中間流行。
唐代女性的服飾富麗絢爛,前後多有變化,但基本的服裝有裙、襦、衫、帔幾種樣式。唐初女裝因隋之舊,大多上身穿窄袖衫襦,下身著曳地長裙,足登弓履或高頭履,即所謂“小頭鞋履窄衣裳”的樣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民族關係、中外關係的密切,特別是女性思想的解放,唐代女裝的形製趨行暴露和開放。唐初上層婦女外出多著,全身障蔽。自永徽之後,皆用帷幔,帽裙至頸,漸為淺露,無複遮蔽,士庶竟相仿效。
不久,又胡帽乘馬,露髻馳騁,或著男子衣服靴衫,招搖過市。到天寶初年,“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婦人則簪步搖釵,衿袖窄小”,出現了“粉胸半掩疑暗雪”“長留白雪占胸前”的開放服飾。中唐以後,窄袖管服裝逐漸過時,代之而起的寬袖衣裳,婦女服飾愈來愈肥,愈加褒博。
唐代婦女的發型十分繁多,以梳高髻為美,發式有雲髻、螺髻、反綰髻、半翻髻、三角髻、雙環望仙髻、回鶻髻、烏蠻髻等。麵部化妝也非常繁複,化妝順序大致為敷鉛粉、抹胭脂、塗鴉黃、畫黛眉、點口脂、描麵魘、貼花鈿等,其中眉式即有鴛鴦、小山、五嶽、三峰、垂珠、月梭等十數種。
衣服不能亂穿,出行同樣不能亂走,唐代尚無“轎子”稱呼,但由人力肩扛的出行工具已經有了,當時稱為“擔子”“兜子”“擔輿”等,最一般的稱呼則是“肩輿”。
唐朝製度,一般不許官員乘肩輿,出使隻能乘驛馬。到晚唐,才允許有病的官員乘坐,但要自己出錢雇擔夫。這種規定官員不許乘肩輿的初衷,可能是怕他們喪失騎馬馳騁的體魄和豪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