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出門幾件事(一)(1 / 3)

先囉嗦幾句:新書剛剛上傳,稿子正在積攢中,從目前的大綱來看,已經開始存稿,大規模上傳的時間在春節之後,請讀者一如既往的支持豬手!

------正文-------

甄乾不喜歡唐代的飲茶方式,同樣不喜歡唐代的濁酒,就連日常的飲食也非常的不習慣,試想一下一個天天吃米飯的人,突然改成了每頓吃麵條會習慣嗎?

唐朝的主食以麵食為主(這裏說的是北方),更具體地說,是以餅為主,各種餅多達幾十種(其時各種饅頭也叫餅,餅的概念比現在大),比如蒸餅、煎餅、胡餅、湯餅等等。

當時的肉食,以羊肉為主(吃牛肉是犯法要被重判的,豬肉屬於賤肉,飼養的數量不多),而羊肉有個問題就是膻味大,所以能去膻味的胡椒在當時地位極高,價格也非常昂貴。

唐朝不吃雞鴨鵝肉?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因為在唐朝有的時候,雞鴨鵝等禽肉是不算肉的——這裏有個小故事:唐初一度禁止禦史到地方時吃肉,但唐初名相馬周到地方特別喜歡吃雞肉,然後就被人告了,唐太宗說“我禁禦史食肉,恐州縣廣費,食雞尚何與?”意思大約是我怕鋪張浪費,所以禁止禦史吃肉,但是吃雞怎麼能算肉呢?

再補充點,當時唐朝漁獵風氣很盛,釣魚很常見,而且當時有道非常非常有名的菜,“切鱠”,其實就是當今的生魚片,後世人都把這些忘記了,還以為生魚片是舶來品。

一千多年之後很常見的西紅柿、土豆、青椒、紅薯、辣椒、玉米等等,就不要想了,在唐代根本找不到,還在美洲土著手裏。

後世常見的大白菜(當時叫“菘”)、菠菜(當時叫“波棱菜”)都不算是常見的蔬菜。白菜是因為品相不佳,菠菜則是剛剛引進價格太貴。

唐代最常見的蔬菜是什麼?秋葵,叫“冬莧菜”,杜甫有詩雲:“稻米炊能白,秋葵煮複新。誰雲滑易飽,老藉軟俱勻。”現在已經不大常見了,隻在南方部分省市還有吃。

另外還有一種很常見的蔬菜,叫做薤,杜甫同樣有詩雲:“隱者柴門內,畦蔬繞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書求”。現在這菜也還有,名字叫“藠頭”,但同樣也很不常見了,隻在南方部分省市還有。

再說說唐代食材的做法,當時的做法比較單調,基本就是煮、蒸、烤三種,煎炒烹炸什麼的要到宋代才有。

再來說說後世常見的調味料。

當時辛香料還是蠻多的,常用的花椒、胡椒、豆蔻、桂皮、陳皮都有了,也有些比較複雜的調料,諸如豆豉、豆醬,蔥薑蒜也都有了,鹽肯定是有的,唐代早期鹽不屬於專賣,到了中後期開始朝廷專賣,主要為了斂財。

不過味精、雞精這些近代才有的當時肯定沒有,辣椒也沒有,花生、玉米也沒有,要等到哥倫布遠航到美洲以後?

很多古詩裏都提到了當時做飯用的調料,諸如“蒸豚搵蒜醬,炙鴨點椒鹽。去骨鮮魚膾,兼皮熟肉臉”(豬肉蒸了蘸蒜泥、烤鴨蘸椒鹽、生魚片、帶皮的羊或者豬頭肉);再如“魴鱗白如雪,蒸炙加桂薑”等等,都能看出來唐人對於調料使用跟現代已經很接近了,做法也很多樣。

當時也有醋,用酒烹飪也屢見不鮮,另外,唐朝也有糖,不過當時更常見的叫法是“餳”,更具體來說應該是麥芽糖,也有把餳加入做成飲品的,這種飲品叫做“飴”。

當時製餳的工藝很精湛,製作出來的餳品質很高,如李商隱所說“粥香餳白杏花天”;至於蔗糖則是剛剛興起,還是玄奘從天竺帶回來的製作工藝,自那之後,砂糖才漸漸普及。

唐代早餐,最常見的“餺飥(餺飥)”,簡單地說,就是麵片湯。

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對餺飥的做法有詳細描述:“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

簡單說就是麵片扯成拇指大小,水煮加調料,是唐人比較常見的主食,屬於我前麵提到的“湯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