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出門幾件事(一)(3 / 3)

總的來說,唐代由於胡漢民族長時期的雜處錯居,在飲食生活中互相學習、互相吸收,並最終趨於融合,使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吃的東西雖然沒有後世的豐富繁雜,但該有的食材一樣不少,原汁原味原生態,青山綠水沒有汙染不會把化學周期表吃一遍,稍加改良之後還是能夠被甄乾接受。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一個人住的房子不光和個人財產有關,而且和政治地位聯係在一起。

唐代建築舒展樸實,莊重大方,色調簡潔明快。建築多宏偉高大但又古樸。唐代建築規模宏大,規劃嚴整,中國建築群的整體規劃在這一時期日趨成熟。貴族宅第的大門有些采用鳥頭門形式。宅內有在兩座主要房屋之間用有直欞窗的回廊連接為四合院,但也有房屋位置不完全對稱的,可是用回廊組成庭院則仍然一致。至於鄉村住宅見於展子虔《遊春圖》,不用回廊而以房屋圍鐃,構成平麵狹長的四合院;此外,還有木籬茅屋的簡單三合院,布局比較緊湊。

皇帝所居宮室最為豪華。唐初,長安的太極宮是皇帝議政和居住之地,有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延嘉殿、承香殿五座大殿。自貞觀八年始,唐太宗以為其父李淵清暑為名,於太極宮以東營建新的宮室,初名為永安宮,後易名為大明宮。龍朔二年,高宗李治身患風痹,惡太極宮“湫濕”,對大明宮大加修造,並將政治中心移於此。大明宮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梯形,以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為中軸線,左右兩側各建有若幹配殿,氣勢磅礴。玄宗即位後,又興建了規模宏大的興慶宮,把宮殿和園林有機地結合起來。主要宮殿樓閣有興慶殿、大同殿、花萼相輝樓、勤政務本殿、沉香亭等。至此,唐代諸帝在京城內興建了三個宮殿區,時稱“三大內”。武則天遷都洛陽後,也大興土木,修建了三陽宮、興泰宮及明堂、天堂等。此外,唐代還興建了九成宮、玉華宮、翠微宮等許多離宮別館。

唐代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庶民百姓的私人住宅有著形勢和規模上的規定限製:即王公之居,不施重拱,藻井;三品,堂五間九架,門三間五架;五品,堂五間七架,門三間兩架;六、七品,堂三間五架,庶人四架,而門皆一間兩架。但皇室宗親及高宮權臣多越製造宅,競為奢侈。安史之亂後,一度大興“木妖”之風,將軍馬璘造一座中堂,即花費二十餘萬。相比之下,一般庶民百姓無力購買磚瓦,多以茅屋為居,時有火災發生,常有漏屋之苦。

唐初的許多家具,既有漢魏形製,又帶著北朝以來的胡風。其中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以前漢式的家具,腿都很矮,以榻為主,適合的是跪坐等方式。但經北朝後,有了許多胡風滲入,雖然依然有不少榻床、榻凳,但家具的腿卻在加高,椅子凳子也出現了,高腳桌長條凳都有了。

這也正是從跪坐到垂腿而坐的一種緩慢升高的改變。

但唐初的家具還是比較形製簡單的,月牙凳和腰鼓墩還有榻凳幾種形式是如今較流行的。

這時人們的起居習慣既保留有席地跪坐,同時也有伸足平坐、側身斜坐和盤足迭坐以及垂足而坐。

過去垂足而坐是無禮坐姿,也隨著北方的一些胡風而逐漸的普遍起來,家具也因此高低型並存。

後世生活幾十年的甄乾自然比較習慣垂足而坐,更偏愛習慣高式家具。

唐代雖也有椅子,但還沒真正成型,已經有了胡椅傳入中原。

交椅、圈椅、扶手椅、官帽椅這些自然都看不見,八仙桌、抽屜桌,香幾等還沒有產生,要等到明清之後才會出現。

以前隻在書畫、出土壁畫等資料上見過唐代的日常家具,雖然和後世相差很大,但一些家具結構已經呈現,比如四足床與禪椅等。

椅子上沒有扶手,盤腿、跪坐經常讓甄乾感到很不舒服,如果累了,隻能將手搭在憑幾上,時間一長腰酸背痛,仿若在受刑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