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出門幾件事(一)(2 / 3)

另一個常見的早餐是“粥”,話說粥這種簡單又營養的東西,也是唐人最愛,比如白居易的“今朝春氣寒,自問何所欲。蘇暖薤白酒,乳和地黃粥”。再比如皮日休的“朝食有麥饘,晨起有布衣”,其中的饘,也是粥。

彼時粥的做法之多樣,比起當代也不遑多讓,在唐朝的醫學著作《食醫心鑒》裏,專門有一部分就是講粥的,其中提到各種做法,原材料從米到白粱米、粟米、薏仁米、大麥、小麥、粳米,輔料從蔬菜到肉到水果到幹果,堪稱包羅萬象。

胡麻粥(芝麻粥),當時很喜歡在飯裏加芝麻,諸如王維的“禦羹和石髓,香飯進胡麻”,粥裏也少不了啦,於是就有了胡麻粥。

寒食麥粥,寒食節的時候,據《唐六典》,公務員們的食譜裏有寒食麥粥。至於民間,寒食節的時候多吃冷粥。

杏仁餳粥,冷粥味道不大好,所以吃杏仁餳粥就很普遍。做法是“寒食三曰,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煮作粥。按玉燭寶典,今人悉為大麥粥,研杏仁為酪,別以餳沃之”,簡單說就是大麥粥加上磨碎的杏仁,加上餳(麥芽糖)。

除了麵片湯和粥,早餐還有其他的選擇,比如:蒸餅、胡餅、煎餅等。

簡單說就是一切上籠蒸出來的麵食,都可以叫蒸餅。(其中當然包括了饅頭,但不限於饅頭,還有一些類似包子的),有直接蒸的、有加油蒸的,還有放入幹果、餡料蒸的。

胡餅唐代人也喜歡,白居易有詩雲“胡麻餅樣學京都,麵脆油香新出爐”,講的就是白大詩人山寨了京城裏一家著名胡餅店,然後做出來送個友人的故事。

胡餅的做法大約是白麵餅胚,抹油撒芝麻,放爐子裏烤熟——考慮到這玩意來自西域,做法跟饢也如出一轍,我覺得就是饢了。跟燒餅什麼的,也是同源。

感覺胡餅應該和今天的囊差不多。

唐代肉食首推羊肉,這時羊肉的做法還不太豐富。

生羊膾,這道菜是從隋朝傳下來的,簡單來說就是生羊肉切碎拌調料,味道什麼的自己去想象吧。

黃耆羊肉,算是道藥膳,就是黃芪和羊肉煮湯。

還有一道算作唐代名菜中的名菜……“渾羊歿忽”,做法也很奇葩,《太平廣記》是這麼說的:“取鵝,燖去毛,及去五髒,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

簡單說,就是把羊和鵝殺了之後去內髒褪毛,然後在鵝的肚子裏放上調好料的糯米飯和肉,把鵝放到羊的肚子裏,然後烤羊,等羊肉烤好了,去吃鵝,味道和後世根本沒法比,不過居然後世還有地方在做,但做法有了變化。

牛肉名義上禁止屠宰食用的,主要是保護農業耕種,但自古以來天朝人民就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能力,不允許我殺牛,但是牛意外死了,我就可以吃了吧?所以牛肉也有機會吃到。

還有一道名菜“鵝鴨炙”,據說是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的最愛,但是非常殘忍,把鵝鴨放到金屬籠子裏,生炭火烤,再放上調好的調料汁,鵝鴨一熱就開始澆調料汁,直到鵝鴨被烤死,味道也進去了,肉也剛好熟了。

豬肉屬於髒肉、賤肉,底層百姓才會食用,到了宋朝吃貨蘇東坡發明了東坡肉之後,豬肉才算是逐漸被人接受。

唐代吃魚的方法叫做“魚鱠”,就是生魚片。沒錯!日本的生魚片是從唐朝傳過去的,隻是今天又從日本傳了回來。

生魚片這東西,從古到今都差不多,取新鮮的魚,或切成片、或切成絲,蘸調料吃,這可是當時的頂級菜肴了,因為切魚片對刀功的要求很高。

杜甫有首《閿鄉薑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詳細記載了吃的過程:“薑侯設膾當嚴冬,昨日今日皆天風。河東未漁不宜得,鑿冰恐侵河伯宮。饔人受魚鮫人手,洗魚磨刀魚眼紅。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嘴春蔥。偏勸腹腴愧年少,軟炊香飯緣老翁。落砧何曾白紙濕,放箸未覺金盤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