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現場
作者:胡德平
我國人民對改革事業的真切感受究竟如何?人民群眾中的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應該如何區分?在黨中央崗位上工作的同誌對改革事業的根本思考是什麼?人們都非常希望得到真實的答案。父親耀邦同誌關於改革的各種觀點和思想的發展過程,無疑是改革曆史進程中應予關注、研究的一個焦點問題。
父親總把解放初在川北行署工作的兩年半時間,作為一段最美好的時光回憶。
那是國民經濟迅速恢複,建設新中國的起步階段,整個中國一片紅火,人民群眾揚眉吐氣。作為紅四方麵軍的老革命根據地和朱德總司令的故鄉,川北人民更是歡呼雀躍地投入生產建設事業之中。怎麼治國?這個道理十分簡單,人民為革命流血犧牲,不就是要換來一個越來越富足、美好、幸福的生活嗎?父親也堅信富民為始這個道理,如果背離這一方向,那麼革命的目的又何在呢?
我們改革的目的是什麼?
很早以前,父親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很明確的:“藏富於民,讓人民富起來。”一直以來,他既不認可蘇聯和東歐那種加重群眾負擔的高積累模式,也不讚成高度競爭追求高額利潤的資本主義模式,而是希望中國走出一條以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來推動農、輕、重生產為序的社會主義新模式。記得1982年5月19日,父親召集了一次研讀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的討論會。在這次討論會上,對消費問題的意見雖不能完全一致,但已引起黨內高層的注意,並產生積極影響。
父親主張在新形勢下,既要刺激消費,又要引導消費,這是改革開放麵臨的一個新課題,他不主張城鄉居民的收入過分集中在儲蓄方麵,不同意過分地強調積累。他請大家研究一個問題,“按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勞動者創造的國民收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積累基金,另一部分是消費基金。……個人儲蓄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應當起什麼作用?如何起到這種作用?”他說了自己的意見:要研究一下,這兩方麵的比例關係怎樣處理比較適當。如果處理不當,也不利於我們發展生產。
我們當然要提倡艱苦奮鬥的精神,但是過分地采取節衣縮食的辦法來儲蓄,對於促進生產的發展是否合適?我們不提高消費的口號,但是要適當地注意刺激人民的消費,引導人民正確地消費。
父親提倡消費,同時也提倡艱苦奮鬥的精神,他反對不合乎生產力水平和豪華奢侈的高消費,他更痛心疾首地反對生產領域中的浪費。對浪費資源、盲目投資、不計成本、沒有效益、不惜民力、長官意誌的經濟增長模式,他有著一種天然的惡感,並把它歸之於體製問題。碰到一些反反複複、勞民傷財的胡子工程,他總愛說一句話:“張書記挖,李書記埋,王書記上台又重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拉動內需的今天,對消費和浪費認真做一區分界定尤其重要。
父親也接受了中國古代文化“立德、立功、立言”的思想,他希望真正的共產黨員能為人民的事業立德、立功、立言。他說:“我們共產黨員要時時刻刻為人民著想,使人民盡快富裕起來。隻要人民富裕起來,我們就有辦法了。決不能把人民的利益同國家的利益對立起來,國家的利益離開了人民的利益,就是抽象的,沒有意義的。試想,離開了人民,還有什麼國家?”
1983年12月22日,父親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審議《中共中央關於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時,提到管子講:“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後來司馬遷的《史記》把這句話改為“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對此,他做了認真比較,他認為這種古典的經濟思想是對的,需要我們很好地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