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蘇聯為什麼幾十年富不起來?就是蘇聯領導腦子裏沒有老百姓,光搞鋼鐵,擴充軍備,爭霸世界。他認為,要想辦法使人民用智慧和勞動的雙手富裕起來,國家就強大了,就能抵禦一切風浪,立於不敗之地。
不久前,我遇到一個對父親充滿思念的人,他是黑龍江農墾局的局長,一位當年支援北大荒的知青,叫隋鳳富。他很激動地告訴我說:“現在黑龍江農墾區已經種植水稻1000萬畝,而韓國全國的稻田才700萬畝,我們產的全部糧食可以供四個直轄市、香港、澳門、還有西北幾省吃幾年。我們當年從來沒有想到會這樣啊!”
原來在1984年8月,我曾經陪同父親休假,到黑龍江北大荒農墾區。雖然墾區的群眾辛勤奮鬥幾十年了,但與內地的生活差別依然很大。父親對當時遇到困難的墾區人說,“你們必須要自負盈虧,要有盈虧的思想;這麼大的麵積和資源,你們要能一統天下;現在遇到了困難,旱路不通走水路嘛,可以種稻米”。隋鳳富說,這幾句話對他們的發展幫助很大,影響也很大。
父親走到哪裏,都對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幫助,因為,他對當地人民的心願有了解。父親說過,“到下麵去是第一步,第二步要認真聽取群眾的反映和呼聲,第三步要研究群眾的經驗,同群眾一道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川西北,父親給馬爾康人出主意:“林區的人民要富起來,隻有四條出路:一是營林;二是加工;三是采礦;四是修建。什麼修公路、建水電站,都讓老百姓去搞。還有商業、運輸、旅館、飯店,也讓群眾去辦。總之,東方不亮西方亮嘛!”
在雲南省中緬邊境的德宏,他和傣族、景頗族人合計:“群眾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可以種些木瓜、香蕉、菠蘿、芒果等熱帶作物”;在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當自治州州長說由於當地搞不了大的工業,所以人均收入還不到240元時,他說:“不要老是盯著大工業,哪裏來那麼多的投資?要搞鄉鎮工業,特別是家庭工業,聯戶工業,幾戶人家聯合起來搞,來得最快。”在推動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父親對於大量出現的自謀出路、自主創業、鄉鎮企業、長途販運、私營服務業和個體工商戶,一直很讚賞、很愛護,並把它稱為“光彩事業”而大力倡導。
讓老百姓和生產資料結合起來,在結合的過程中如何讓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結合起來,這是需要我們來動腦筋解決的複雜問題。
父親曾經說過“黨的富國富民政策,是最大的群眾觀點,不領導群眾勤勞致富,是最沒有群眾觀點的。什麼怕失控、失靈呀,根本的問題是有些同誌,就是抓住瞎指揮權不放,或者是抓住謀私的權不放。因為一辦起家庭農場,他就不能瞎指揮了,也就沒有謀私的權了……目前,辦家庭農場,群眾說是‘上麵放、下麵望、中間有個頂門杠’。就是怕有頂門杠,你們從中梗阻沒有?你們的頂門杠拿掉了沒有?不行的就是要調開,拿下來”。治國之道,必先富民。這正是改革的目的。父親當年的這一觀念十分牢固。記得上世紀80年代,“富民政策”宣傳得最得力,幾乎絕大部分省都打出了興省富民的口號。
多年過去了,今天,我想可以告慰父親的是,他一生摯愛的國家和人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富裕、國家富強是他畢生的追求。(本文節選自《中國為什麼要改革:思憶父親胡耀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