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教師,不能安於常態課的教學。每一次40分鍾課堂的背後,還有N個40分鍾的鑽研、碰撞、糾結、取舍。舞台背後的這些林林總總,是專業成長路邊的風景,而這些風景是優秀教師不可或缺的養分。
當然,優秀的老師也不能隻會上公開課。公開課不能淪為選秀的舞台,公開課也不應該成為優秀教師的獨角戲。如果說,公開課,是對優秀教師的檢閱;家常課,就是優秀教師成長的土壤。用公開課的心態,上好每一節家常課,優秀教師的專業發展才會有汩汩流淌的“源頭活水”。
課堂,是教師專業成長的第一道門檻。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讓現在的學生神往你的課堂,讓曾經的學生懷想你的課堂,這是優秀教師最好的詮釋。
閱讀,打開了我教學的視界
一直銘記著一則故事——
在一個幽深黑暗的洞穴裏,住著一批囚犯,他們被反綁在柱子上,臉朝洞壁,背向洞口,腦袋無法向後張望。他們從沒有走出過洞穴,更不知自己是身在洞中。他們看到的隻是外界物體投在牆上的影子,囚犯們把這些影子看成是真實的生活,從來不曾懷疑過。突然有一天,一個囚犯掙脫繩索轉過了身,爬出洞穴後,他看到了溫暖的陽光和陸離的大千世界,才茅塞頓開,原來以前所見的全是虛幻不實的幻象,外麵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他匆匆跑回洞裏講述自己的發現,可是大夥兒根本不相信他,反而嘲弄他是癡人說夢。原本虛幻的東西,卻成為了囚犯們難易逆轉的“心中的世界”!
教師,每天在學生與作業、備課與上課之間穿行。在這一周而複始的狀態中,很多老師不經意間已經淪為“洞穴中的囚犯”。優秀的教師,不能被波瀾不驚的教學生活捆綁住雙腳、遮蔽住雙眼。視界,決定著教師專業成長的境界;你能看多遠,你就可能走多遠。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我當然不可能周遊世界,但是,書本卻打開了我的視界。
我出生於蘇北農村,貧瘠的童年生活當然不能讓我體驗到童年的“閱讀生活”。唯一值得回味的,是每天中午放學後,端著飯碗到鄰居家,幾個人圍在一台“燕舞”牌收音機旁,聽劉蘭芳評講《楊家將》《嶽飛傳》《趙匡胤演義》等。雖然沒有文字的油墨味道,但是劉蘭芳鏗鏘婉轉的語調,一下子把書中的精彩情節鋪展在我和小夥伴們的麵前。特別是每次評書總是在她繪聲繪色的“棒喝”“廝殺”聲中戛然而止,我們還沒回過神來,“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已經輕輕地飄出。語言,竟然有如此大的魔力!聽劉蘭芳的評書,讓“閱讀大塊頭的書”成了我一段時期的神往,書中的情節成了我們童年遊戲的主要內容,書中的許多人物也成為童年時的偶像。
終於有了一次和大塊頭書親密接觸的機會。偶然發現同桌書包中有厚厚的一本書,沒有封麵和封底,甚至連開頭都沒有——書被隨意包裝,前麵的很多頁麵已經破損不堪。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我閱讀這本書的渴望。我毫不猶豫地借過來閱讀。這是古典名著《西遊記》,三年級的我一下子陷進了神話情節之中無法自拔。放學後,我在夕陽下翻看;晚飯後,我在油燈下閱讀。兩天後,我這不正常的舉動被媽媽發現。她斷然嗬斥我的行為:“這麼厚的書,不把你的眼睛看瞎才怪!”我的第一本課外書在母親的憤怒聲中草草收兵——目不識丁的母親一直認為,眼睛的視力比腦袋中的知識更加重要。直到考入師範,我才終於有了自由閱讀的時間和可能,圖書館成了我經常光顧的地方。
1995年開始工作,經曆了幾年苦讀雜誌的生活。學校圖書館訂了有限的幾本教學雜誌,為了上課,每個月雜誌一到,我必定在第一時間翻閱,期望從中“含英咀華”。後來,單身宿舍中的一位舍友結婚,搬家時送我一紙箱書籍,打開一看,全是教學期刊。我如獲至寶,不管是哪一年的,我一本又一本地細讀,讀語文大家的理論文章,讀優秀教師的教學設計,讀名師課堂的教學實錄。一段時間“惡補式”的期刊閱讀,讓我漸悟了什麼是語文,什麼是課堂。這一“功利式閱讀”的時光,的確讓我收獲了不少教學“功力”。
優秀的教師不僅要讀“雜誌”,更要讀“雜書”。讀教育以內的書,讓我們悟教育之道,尋教學之法;讀教育以外的書,讓我們悟生命之義,得自然之理。回望二十年,我不僅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跟孔子學當老師》,我還靜心閱讀《聖經的故事》,讀《老子的幫助》,讀《曆史的暗角》,讀《左手的掌紋》。正如楊絳先生所說,閱讀這些“雜”書,讓我不斷地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做了校長以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進校門的左側,設計了開放式的“教師書吧”,在書吧的牆上,我沒有懸掛名人名言,而是懸掛著我們老師自己的兩句話:“一個真正愛讀書的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擋住他的目光,還有思想。”“一支愛讀書並且有獨立思想能力的教師隊伍,是我們不可多得的財富。”“書吧”內,存放了百餘種教學期刊,同時還征訂了教育之外的很多雜誌。我總以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自己要有書卷氣;一所真正意義上的校園,首先要讓師生隨時隨地都可以接觸到教材以外的書籍。
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要以優秀的“師能”為支撐——解讀教材的能力,駕馭課堂的能力。但是,我以為,比“師能”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視野”。教師的視界有幾個維度,學生的未來就有幾個維度。優秀教師的“視界”裏不能隻有學生——眼裏隻有學生的老師,就會隻盯著分數,隻看到成績;眼裏隻有學生的老師,就會成為苦行僧,用自己的精力做學生成長的養料,學生長大了,老師也變老了——優秀的教師,不僅要成長學生,更要成就自己。優秀教師的“視界”裏不能隻有教材——隻讀教材和教參,你的教學一定永遠停留於技術層麵的操作,無法體驗到大道至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