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到底有沒有吸引力,歸根到底取決於每個成員有沒有團隊歸屬感。當成員們了解到領銜人三年來無一分錢報酬時,都會明白名師工作室存在的真正價值,都會更加熱愛與嗬護這樣一個來之不易的學習共同體。在團隊文化建設中,我們致力於建設好自由、平等、理解、分享的教師精神文化。試圖扭轉和改變行政外控下的優勝劣汰的競爭機製,積極倡導相互合作、相互欣賞、相互激勵的發展性評價機製。工作室每次公開課,鼓勵執教老師輕裝上陣、不帶任何思想包袱,創新思路,大膽嚐試。隻有在寬鬆的教研氛圍之下,每位教師的創造力才會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在評課的過程中,我們堅持以正麵評價為主,多肯定,多理解,多提建議,要讓上課教師覺得自己所付出的任何一次努力,哪怕是一個細微的設計,都是彌足珍貴的。
在專業共同體建設中,需要每個成員付出數不清的時間和精力,付出真感情,進行真合作,做好真研究。如為了探索五年級單元整體教學,工作室幾個課題組成員自發地頻繁“約會”。利用星期天時間,找一個僻靜之處,進行集體備課:先弄清本單元的教材特點是什麼,可以從教材中選擇和確定哪些比較適宜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接著分工,每人承擔哪一個教學任務,明確試教的時間和地點。試教完之後,集體評課,各抒己見,最終形成一致的意見:保留哪些成功的設計板塊,改進哪些失敗的教學設計。一個單元還未教完,課題組老師們又自發地聚集在一起,商討下一個單元的整體教學改革思路。每位成員通過對教師職業傳遞出的認同感、責任感、奉獻意識,對教育行為所秉承的行為和行動,充分詮釋了教師專業精神的內涵。專業精神成為工作室感召每一位成員,凝聚鼓舞人心的根源。
四、堅持推陳出新,生本課堂開辟精彩的教學模式
創新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不竭動力,也是團隊賴以發展的思想根基。工作室得到教師們的專業認可,得益於在教學理念上始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幾年來,我們開展的主題活動雖然五彩繽紛,貫穿其中始終未變的隻有生本教學。通過長期的不懈探索,從無數次失敗教訓中,我們尋找到了實施生本教學的基本規律,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教學方式,即“兩自一歸納”教學模式。
課堂具體分為“自學——自教——歸納”三個板塊。學生通過自學階段的學習,暴露真實學情,找到具體困惑。老師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留給全班共同探討,在教學對話中,教師相機點撥、引導、歸納、提升。整個課堂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教師始終跟著真實的學情走,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學有所得。2014年在長三角名師觀摩會上,工作室推出的“翻轉課堂”《古詩兩首》引起業內反響,並受邀為江蘇省特級教師後備班、南通市教育考察團、河南省鄭州市教育考察團及區內外多所兄弟學校提供現場觀摩。2014年,生本教學參加了教育部北京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和中國新課程研究以及中國教師報聯合舉辦的“尋找課堂裏的實踐領袖”評比活動,工作室領銜人被評為“2014年度全國課改傑出教師”。
時間總是在充實與忙碌中溜走。驀然回首,工作室中原先的普通教師成了骨幹,骨幹教師晉級成了帶頭人,有的還成了教研員,做了校長、園長。當然,比統計數字更有意義的是每一位成員在工作室期間發生的變化。
一群人有著共同的理想目標,經常聚在一起,沏杯清茶,時而談論課堂教學的得失,時而交流閱讀之後的喜悅與敞亮,時而講述和孩子之間的生動故事——潛意識裏的教育生活原本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