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行政外控走向內生的專業成長(2 / 3)

二、紮根教學現場,用活動打造獨特的成長樣態

教師專業發展不能僅靠熱情和夢想,需要具體的活動平台。我們堅信,教師最重要的學習能力是現場學習力。教師現場學習力的本質是個體教師借助教研共同體所提供的進入他人教學現場,參與集體教研活動或聆聽相關專家講座等學習機會,提升重建自己課堂教學的能力。提升現場學習力主要包含兩條路線,一是通過聽課或聽講座將別人的教育經驗轉化為自身的教育智慧;二是通過參與評課的學習,從別人教學實踐的問題中反觀自己教學實踐的問題,為自身教學實踐的重建提供參照。許多人覺得,我們的工作室囊中羞澀,一年頂多搞一兩次活動,不可能有大的動作。但我們紮根教學現場,一年共開展主題教研活動二十多次,邀請專家四十多人次,成員上課九十多節。當名師工作室在其他地方生根開花的時候,開展主題研討已經成為我們的活動常態。

基於教學現場,從實際條件出發設定了切實可行的活動方式。我們堅持每月開展一次活動,提煉主題,聚焦課堂,送教下鄉。為了有新意,活動力求做到“三新”。一是主題新。每次教研活動都有鮮明的主題,主題或來自於名特優教師和大學教授的學術思想,或來自於當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熱點話題。二是專家新。活動邀請特級教師、名教師或大學教授一至兩位,現場做課和舉行學術報告。三是上課教師新。安排不同層次的學員跟名師們同台“演出”,各種境界各種風格的公開課,讓聽課者大呼過癮,大開眼界。

活動一結束,老師們要通過網絡平台自發地聊課、評課,進行資料整理,形成物化成果。比如,《安塞腰鼓》同課異構,邀請了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省課題組實驗教師以及工作室兩位成員,分別站在“內需式教學”“兩自一歸納模式”“朗誦學”和“語用學”的角度演繹不同思想指導下的課堂教學風格。在課後,大學教授、教研室教研員、上課教師以及全體工作室成員一起評課,形成《課堂誰主沉浮》的主題沙龍稿,刊登在《新區教育》《無錫教育》《語文教學通訊》上。這次活動給老師們留下深刻印象,被稱為“工作室史上最為成功的同課異構”。

三年來,我們成功策劃了“以學定教”“讀書沙龍”“詩歌教學”“生本教學”“審美教學”“言語生成”“讀寫結合”“童化作文”“名家名作”“整體教學”等二十多個研討主題活動,形成了《讀書讓教師更有魅力》《這樣的課堂變了味》《課改讓我不斷改變身份》《基於“以學定教”思想下的課堂觀察》《基於“言意兼得”思想下的課堂觀察》《課堂誰主沉浮》《這樣講評也精彩》等多個有思想含量的課堂觀察或者名師講座稿件,經各種刊物發表之後,引起同行廣泛關注。工作室成員看到自己的名字、課例和評課,促生出更大的活動自信和專業自覺。

三、弘揚專業精神,培育執著堅守的團隊文化

教師對教育教學所持的基本態度,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所具有的尊崇敬畏的態度,以及為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矢誌不移的奮鬥情懷,這就是教師的專業精神。教師專業精神可以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內驅力,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改變教師執著於教育工具理性的陳規陋習。

我們堅信,名師工作室建設進程中有很多東西完全可以超越物質與金錢。領銜人的個人品質決定著工作室的境界與品位。對工作室首席畢小偉老師,江蘇省特級教師魏星曾給過這樣的評價:畢小偉不苟言笑,顯露出孤寂的氣質,但嚴肅的表情下藏著一顆火熱的心。他和他的草根團隊,堅持尋找語文的理想,尋找屬於自己的精神坐標。他們執著地蹣跚行走,在這個速寫、快趕的時代,越發讓人敬佩。我們對小學語文教育的宗教般的情懷,那份執著的追求,感動了無數關懷我們成長的人。他們中有大學教授、知名作家,有特級教師、名教師,有雜誌社編輯、教科院教研員等,專家們不論條件,不計報酬,熱情地參與我們的活動,引領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