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竹文化校園建設的實踐探索(1 / 2)

竹文化校園建設的實踐探索

管理智慧

作者:任祥春

【摘 要】打造竹文化校園,要依據當地的地域特點,抓住“竹”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特別意蘊,尋找和探索竹的品性與教育之間的關聯,從竹的品性中提煉學校的精神文化。溧陽市平橋小學以此為突破口,營造竹文化的育人環境,開展竹文化背景下的“扶持教育”,實施竹文化校本課程,在竹文化的主題活動中彰顯文化育人的魅力,努力打造主題學習、課程研發、實踐體驗、專業成長和資源共享五大中心。

【關鍵詞】竹文化校園;精神文化;環境建設;課程研發;主題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9-0046-02

【作者簡介】任祥春,江蘇省溧陽市平橋小學(江蘇溧陽,213334)校長。

中國是一個有著七千年竹文明的國度,河姆渡文化撰寫了竹的頌歌,仰韶文化鐫刻了竹的符號。自此,竹子便是我們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溧陽市平橋小學位於天目湖的源頭,地處南山腳下,倚傍平橋石壩。這裏群山環抱,翠竹青青,獨特的地理環境為竹文化校園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學校圍繞竹的品性,尋找竹與教育的關聯度,努力打造主題學習、課程研發、實踐體驗、專業成長和資源共享五大中心。

一、從竹的品性中提煉學校精神文化

自古以來,鬆竹梅最能表現中華民族的文化氣質,被人們稱為“歲寒三友”。同時,竹與梅、蘭、菊一起被稱為“花中四君子”。竹子因經年不凋、相依共進、虛心有節、挺拔向上的特點,曆來被文人墨客所稱頌,留下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水能澹性為吾友,竹解虛心是我師”等千古傳頌的名句。可以說,竹子的品性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元素,加之學校獨特的地理環境,自2004年起,學校把竹文化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抓手,尋找竹子的品性與教育之間的關聯。我們根據竹子“虛心有節”的品性,把“做一個有氣節的人”確定為育人目標。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促進學生成長,而竹子的特點是拔節生長,於是,我們以“讓校園成為拔節生長的家園”作為辦學理念。循此思路,以“相依共進,挺直向上”作為我們的校風,寓意平橋小學的全體師生像竹一樣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像竹一樣挺直向上。以“用心扶持,致力求新”作為我們的教風,寓意全體教師要像老竹一樣,熱心扶持幼竹的成長,並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以“立根亮節,虛心堅誌”作為我們的學風,寓意平橋小學的全體學生像竹一樣根基堅實而不浮躁,積極參加學校舉行的各項活動,勇於展現自己的才華;像竹一樣為人虛心,誌向堅定。

二、在環境建設中發揮竹文化的陶冶功能

建設竹文化校園,必須營造富含竹文化元素的外顯環境。通過多年的打造,學校竹文化育人環境已初步形成,形成了“一區(竹韻園體驗區)、二廳(理念大廳、竹之韻展示廳)、一園(竹博園)”的物質文化新格局。

風韻雅致的竹韻園體驗區是學校竹文化的“形象大使”。相依挺直的竹林,精雕細刻的人物雕像,極具知識性的識字龍形小道,片片竹簡組成的詩文,栩栩如生的竹林七賢像,擺放整齊的文房四寶,與琅琅書聲渾然一體。

學校將校園內四幢大樓分別命名為“亮節樓”“勁節樓”“峻節樓”和“秉節樓”。“亮節樓”中,精妙絕倫的對聯引領師生攜手同行,還展示了“校標解讀”“校歌吟唱”“一訓三風”“平橋竹韻”“竹風人品”等等。“竹之韻展示廳”則彙集了“地域風情”“曆史源流”“文化印記”“活動剪影”“基地建設”“課程概覽”“成果記錄”“影響傳播”等板塊,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竹文化的魅力,體悟竹文化的力量。

幽深素雅的“竹博園”是竹文化校園的又一可圈可點之處。長廊竹亭,假山竹林,“千竹園”“觀竹園”錯落有致。園內生長著六十多個不同品種的竹子,長廊竹亭內陳列著七十多幅竹子的圖片。園內還有個“竹娃數字農植園”,通過攝像頭全天候將陽光房裏竹子的生長呈現出來,成為學生研究竹子生長最直觀的資料。

三、在課程研發中豐富竹文化的內涵

為充分發揮竹文化的育人價值,提升課程建設和實施的水平,學校在開發校本課程“青青竹園”的同時,注重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