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竹文化校園建設的實踐探索(2 / 2)

竹文化滲透在德育中。基於竹子的“虛心、有節、向上”的特有品性,我校在低年級學生中組織開展“認識竹之風采,感受竹之魅力”係列活動,通過尋竹、種竹、食竹、頌竹、編竹等活動,深入了解和學習竹文化,認識竹的特點、功能及其所代表和體現的精神品質,感受竹的奇特神韻;在中高年級學生中組織開展“弘揚竹之精神,塑造竹之品格”係列活動,通過收集有關竹的格言警句、小報製作、主題教育、主題隊會等活動,引領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體會竹的精神,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

竹文化滲透在美術教育中。引導學生用竹葉、竹枝等材料,製作竹葉貼畫、竹枝拚圖,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竹葉、竹枝、竹皮等材料的顏色、質地和外形各有特色,把它們組合起來進行拚貼,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竹文化滲透在體育中。通過師生自編竹舞蹈、自創竹遊戲,拓展了學生的體育活動形式。在繼承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我校又開發了竹竿舞、竹蓮香舞、抖空竹等體育特色活動,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

竹文化滲透在科技教育中。注重挖掘自然學科中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了解竹的種類、生長習性、用途等,探索竹的品性,並製定明確的分段認知目標。通過興趣小組、科技節、校內外各類競賽等活動,讓學生參與實踐,親身體驗,成為竹文化建設的主人。

竹文化滲透在音樂教育中。利用音樂課讓學生在學習吹奏竹笛、竹葫蘆絲、笙等樂器的過程中,了解竹樂器的基本常識,掌握演奏方法,培養高雅的情趣,同時也加深對竹文化的認同。

四、在主題活動中彰顯文化育人的魅力

主題活動是學科教學、德育的補充和延伸,為學生搭建了展示竹文化的平台,使學生得以更好地體驗竹文化的精髓。

我的家園,我導遊。我校各班利用“竹韻園”及“理念大廳”“竹之韻展示廳”等載體,選拔小導遊並進行集訓。小導遊人數占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激發了學生的愛校之情,形成“我的地盤我做主”的主人翁意識,而且使得學生的口語交際及表演能力得到鍛煉和展示。

我的節目,我主持。2004年我校創辦了“翠竹苑電視台”,開播以來每周一期電視節目,至今已製作了近400期。小主持人、小攝影師、小記者隊伍不斷壯大,他們活躍在校園內外,成為我校一道流動的風景線。我校以“翠竹苑電視台”為核心,開發出一係列的學生實踐活動:招聘電視台主持人,開展主持人才藝表演,邀請離校“老”主持人座談……這些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積蓄了成長的正能量。

我的才能,我展示。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學校開辟了動手操作車間——“小魯班”製作室。學生在“小魯班”製作室操作的過程中,有模有樣地進行切割、打磨、拚裝、展示,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課餘生活得到了豐富。

我運動,我快樂。為了豐富“陽光體育運動”的活動內涵,學校把竹文化與學校活動課程相整合,踩竹高蹺、抖空竹、竹竿舞、打蓮香等活動成為每天大課間活動的主打項目,釋放了學生的青春活力。

我的基地,我獨有。鄉村小學校,實踐大舞台。以竹文化為抓手,我校積極打造“青少年綜合實踐基地”,與城市學校結對,吸引城市孩子來農村體驗與挑戰艱苦生活。每年暑期,學校都會接納來自溧陽、常州、張家港等地的學子來校進行勵誌夏令營活動,至今已接待校外師生4000多人次。來我校參加活動的營員們從令人耳目一新的竹文化活動中領略到竹鄉生活的無窮樂趣,受到了竹文化的陶冶。

青青竹葉見證著我們奮鬥的足跡,疏疏竹節彰顯著拔節的力量,這不正是我校“虛心、有節、向上”校訓的寫照嗎?源於此,學校文化內涵不斷豐盈,辦學聲譽不斷提升。我校先後獲得江蘇省實驗小學、江蘇省小學特色文化課程基地學校、常州市竹文化課程基地特色學校等多項榮譽稱號,媒體多次報道了我校的辦學特色。來自新疆、安徽、廣東、寧夏、浙江以及江蘇各地的多批團隊先後來校考察學習。“未出土時先有節,及淩雲處尚虛心”,處於發展關鍵期與上升期的平橋小學,正以竹子的“本固”“性直”“虛心”“節貞”的品格和操守,暈染著一卷意境深遠的水墨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