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接地氣與提品質:科研與教研的融合(1 / 3)

接地氣與提品質:科研與教研的融合

教育研究

作者:沈正元

【摘 要】教育科研、教學研究在中小學似乎是並行的研究活動,其實兩者有區別也有聯係,可以有機融合。科研與教研要在“貼近”二字上下工夫,通過跨學科研究、問題引導研究、嵌入滲透式等,使科研和教研成為一體,從而解決教學中的實踐問題,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科研;教研;融合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9-0031-03

【作者簡介】沈正元,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教育局(江蘇蘇州,215200)。

在中小學,教學研究作為常規的工作,越來越紮實;教育科研則因其在興師興校上的獨特作用而越來越深入人心。但是,科研與教研“我行我素”,“兩張皮”現象十分突出,以致人們把教育科研視為“偽研究”,把教研視為“土得掉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就要轉型科研和教研,使科研“接地氣”,教研“有雲氣”。接地氣,是說科研要深入教學領域,對學生的學、教師的教、教材的編以及教學過程中的問題經過研究,提出的解決辦法,有明晰的解決思路和可操作性;有雲氣,則是說教研要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把具體的教學問題放在先進的理念下去研究,去解決。一言以蔽之,就是科研與教研要在“貼近”二字上下工夫,實現有機融合。

一、科研與教研融合是一種必然

1.從科研與教研的關係看,融合是一種必然

科研與教研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係。從研究的過程來看,科研是有目的的、連續的、係統的活動過程,它有明確的研究課題、研究任務和研究目的,嚴密的計劃和組織;而傳統的教研不要求具有這樣嚴格的連續過程,一般時間較短,往往缺乏係統嚴密的安排。從研究的範圍來看,科研的範圍廣,包括一切教育現象、教育過程及與教育現象有聯係的其他現象,其中也包括教學活動及其相關現象;而教研的範圍較小,一般局限於教學過程及與教學過程聯係緊密的相關因素,多表現在教材研究、教法研究等。區別中有聯係,教研和科研其實是分不開的,互為依存。首先,兩者有許多相同之處。一是研究的對象相同,都是研究教育教學的問題;二是研究的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探索中小學教育的規律,為實踐服務,促進學生發展、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同時,兩者互為關聯。日常教學為教研提供教學小現象、現實真問題;教研過程是科研成果得以推廣運用和檢驗的根本途徑,科研則可以提升研究的品位。因此,中小學教師的研究,本來就沒必要或不可能區分什麼教研和科研,離開了教研,科研就成了一種空洞的遊戲;離開了科研,教研就難以持續和深入,隻能在經驗交流的層麵徘徊。因此,完全可以把科研和教研統稱為校本研究,由此可見,兩者的融合是必然和可能的。

2.從科研與教研分合變化來看,融合是一種必然

我國教研組織是新中國成立後全麵學習前蘇聯的教育經驗相繼成立的,教務部門、學科教研組則成為中小學最基層的教研組織,而中小學科研組織的建立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多在九十年代。因為當時,比具體教學工作更為宏觀、更為理論性的問題出現了,科研應運而生。各地成立教科所、教科院,中小學則成立教科室。從此之後,科研和教研開始各自劃分領域,在不同的範圍和層次,並行地開展研究。科研由於一開始就在回避教研的領地,隻研究教學之外的宏觀或者中觀的問題,很少涉及具體的教學工作,科研和教研的分離明顯,距離越拉越大。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傳統的教研已不再適應新時期的要求,教研在實踐操作層麵問題研究的同時,開始看重理論和研究的價值,觸角逐漸伸向科研領域,教研課題便應運而生。科研則做出自己的反思,也逐漸向研究教學的問題轉變,如行動研究、實證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被廣泛采用,科研也越來越看重成果在學校教師身上和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實際體現。教研和科研相互的滲透、融合已自然成為教育教學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