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課三磨”:教研與科研的統整實踐(1 / 3)

“一課三磨”:教研與科研的統整實踐

教育研究

作者:薛法根

【摘 要】以“課堂”為紐帶統整校本教研與科研,組成專業的教學團隊,圍繞一個教學課題進行多輪次研磨,促進教師在教材解讀、活動設計及實踐重構等方麵的整體發展,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師專業研修方式,再造學校教研文化。

【關鍵詞】一課三磨;團隊研究;問題解決;專業成長;統整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9-0027-04

【作者簡介】薛法根,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228)。

眾所周知,教研與科研是教師專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個翅膀,雙翼的齊飛共振才能產生非凡的合力,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然而,一旦教研與科研如油水分離,各自奮力,就難免造成“兩張皮”,讓教師陷入忙忙碌碌卻碌碌無為的尷尬困境:奔命於各級各類的聽課、評課活動,卻常常徘徊在低水平重複;趕場於各種各樣的課題研討、專家報告,卻往往止步於紙上談兵。在這樣的時刻,我們不妨用“奧卡姆剃刀”,遵循“簡單有效原理”,“毫不留情地剔除所有的累贅”,實現教研與科研的專業整合,還教師一個安靜的教學時空。

對一個教師來說,他是在“課堂”中和學生一起成長的。於漪老師說年輕時“一篇課文三次備課”的苦功成就了今天的她。第一次備課:擺自我,不看任何參考書與文獻,全按個人見解準備教案;第二次備課:廣泛涉獵,仔細對照,“看哪些東西我想到了,人家想到了。哪些東西我沒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學習理解後補進自己的教案。哪些東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沒想到,我要到課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這些可能會成為我以後的特色。”第三次備課:邊教邊改,在設想與上課的不同細節中,區別順利與困難之處,課後再次“備課”,修改教案。由此可見,聚焦“課堂”,以“課堂”為紐帶,彙聚教研與科研的專業力量,就能真正促進教師的教學成長。無論是教研還是科研,都為了讓教師更好地上課、上更好的課。課堂,是教師專業水平的集中體現。

由此,盛澤實驗小學在於漪老師“一課備三次”的基礎上,提出了更具專業性的校本研修方式“一課三磨”。所謂“一課三磨”,是指一個學科教學團隊圍繞一個教學課題(課文或問題),經過多次集體研討與實踐研磨,獲得課題實施(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與教師的專業成長。“一課三磨”,研磨的是“課”,發展的是“人”,既發展學生,又成長教師,更鍛煉團隊;“一課三磨”,用科研的方式解決教學的難題,研磨出的是教師的教學智慧,創造出的是教研與科研的統整型實踐。

“一課三磨”應注重三個環節

“一課三磨”以學科團隊的集體研究,指向問題解決。在實踐中,應注重三個環節:團隊構成、課題選擇與磨課過程。

1.團隊的構成。

“一課三磨”團隊一般由10名左右教師組成,且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主持人負責策劃與組織磨課活動。優秀的磨課活動主持人,往往能激發每個教師參與磨課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及時總結提煉磨課過程中生成的教學創意,推進磨課活動的不斷深入。

3~6名主講人,他們是磨課活動的主體,從闡釋課題到活動設計,從課堂教學到方案重構,是磨課活動的主要學習者與研究者。主講教師須對課題作充分的獨立研究,闡述基於自身理解的課題解讀與基於自身經驗的活動設計,提出自己的困惑與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階段,主講教師須經曆一個教學課題在不同班級教三次的磨礪過程,以豐富並提升課堂教學的“現場經驗”,獲得“課感”,即教學的敏銳感與課堂的成長感。

1~2名提問人,負責對主講人的講述或教學提出質疑。優秀的提問人,總能引發主講教師作出深刻的反思,總能拓寬主講教師的思維路徑,總能通過追問抵達問題的本質。比如在文本解讀中作出這樣的提問:你對文本的解讀是否合乎作者的本意?學生能否達到你所解讀的高度?學生對文本理解的關鍵點在哪裏?從寫作視角,你還能發現哪些有價值的教學內容?諸如這些問題,可以促使主講教師進行深度的思考,不再滿足於已有的見識,也有助於形成教師自我反思的意識。

介入專家,負責對研討活動作專業點評或路徑指引,是主講教師尋求問題解決的專業支持者。教學專家的適時介入,可以提升磨課的專業水平。尤其是在遇到難決難解的問題時,專家給予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眼光,可以幫助磨課團隊轉換思路,獲得教學“頓悟”。

2.課題的選擇。

僅僅盯著“一節課”,在細節上打磨,固然是一種磨課的功夫;但著眼於“課”前“課”後的連續性,著力於教學能力的磨煉,則是一種整合的必然選擇。磨課的“課”,是以“課”為核心的係列研究“課題”,包括“課”前的“教材解讀與活動設計”,“課”中的“教與學”,“課”後的“評價與重構”。

選擇什麼樣的“課”作為研磨的對象呢?一是“難上課”,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課”,旨在探究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比如語文教材中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師常常不知從何處入手,學生讀了如未讀,這則需要專門研磨,以解決教學難題,提高教學效益;二是“類型課”,教師或學生可以借此把握一類課文或內容的教與學的規律,比如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中的寫人類文章有4篇,可以選擇其中的一篇作為樣本作研磨,以此探尋這一類文章教與學的規律,實現舉一反三,由篇及類;三是“種子課”,這些課往往涉及一些學科的基礎性概念或原理,需要教師教得透徹、學生學得充分一些,因而需要作深度的研磨,以夯實學生的基礎。比如語文教學中《北大荒的秋天》,文中的語段結構及段意概括,是三年級閱讀起始階段的基礎內容,值得專題研究。當然,不同的學科,所選擇的課題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基於師生的教與學,選擇那些切合師生發展需要的課題。